风沙之城重现ldquo瀚海rdqu

海绵城市建设助力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系列报道(14)

风沙之城重现“瀚海”风光

——白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立足“双修”先啃“硬骨头”

■本报记者刘宏伟通讯员高博

《中国建设报》年11月25日头版头条

旧城改造,各种制约因素错综复杂,是业界公认的海绵城市建设难点,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而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的吉林省白城市,在22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老城区占了12.4平方公里,比重已经超过56%。不仅如此,该市在“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理念指引下,誓将老城变新城,不单将示范区的面积、投资额等进行了扩容,试点面积由原来的22平方公里扩展到38平方公里,而且拓展的16平方公里全部属于旧城区,使得旧城区占比高达75%。这样的调整,对海绵城市建设而言是难上加难。

然而,白城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的更大困难还在后面:高寒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必须攻克的防冻融技术为世界性难题,而3年建设期内每年有长达半年的冻土期,无法施工,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硬骨头”的硬度。尽管困难重重,但截至目前,白城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开工建设项,竣工项目项,累计完成投资超过20亿元。如此“加速度”背后的原因何在以及实际成效如何?《中国建设报》记者日前进行了实地探访。

“第一位”民生工程:立足“双修”得民心

“洗心革面”,这是9月底的白城留给记者最直观的印象。“洗心”,无论是旧城区的青年南大街,还是新区的丽江路,到处可见忙碌的施工现场和堆积的管线,整座城市正在经历一场“心脏手术”;“革面”,无论是草木葱茏、波光潋滟的鹤鸣湖,还是修葺一新的横五路,完工项目悉数是一派整洁干净、焕然一新的面貌。

到底是何种力量在支撑着这座我国东北地区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加速度”和显著成效?这一切,归功于该市海绵城市建设(老城区综合提升改造)立足“城市双修”、突出“三个同步”(新区与老城同步、地上与地下同步、建设与管理同步)、做到“四个强化”(强化规划执行、强化资金保障、强化人本意识、强化管理创新),确保“一年见成效、两年上台阶、三年换面貌”的发展要求和目标。而且,市委书记庞庆波在不同场合再三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坚持把老城区改造作为白城第一位的民生工程来抓,借助建设海绵城市等国家战略的有利契机,用好用足政策资金,努力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地方政府领导对海绵城市的科学认知,无疑是推动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修补步伐的最大动能。

要顺利开展“第一位的民生工程”,自然离不开民心的支持。尽管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外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模式也很普遍,但对国内大部分市民而言,“海绵城市”依然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尤其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往往会牵涉到他们的具体利益,赢得支持的难度可想而知,无疑是另一大“硬骨头”。从何处着手?常言道:理解万岁。要争取市民的支持和参与,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海绵城市建设科普宣传。为此,该市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户外广告栏、LED显示屏等宣传媒介,对海绵城市建设(老城区综合提升改造)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达到统一思想、释疑解惑、家喻户晓的目的。同步组织市规划局、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及各区和各相关部门依法开展违法建设认定、拆除工作,各包保领导、包保部门深入包保责任区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做到思想引导和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设协同推进,动员一户、自行拆除一处。今年4月下旬,该市市委、市政府还召开了一场人参加的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老城区综合提升改造)动员大会,下发了实施方案,调整了海绵城市建设领导组织机构。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完成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和老城区综合提升改造,使老城变新城。市长李明伟日前在主持召开抓项目稳增长专题会议时再次强调,要突出生态建设,核心是要解决好“水”和“绿”的问题;要围绕建设美丽白城,着力做好“绿”的文章;要充分利用河湖连通、植树造林、湿地修复等工程,加快推进白城生态建设步伐。在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举措的同时,他对“城市修补”的旧城改造又提出了新目标:“今年我市结合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市区已全面掀起老城改造攻坚战。明年开始,各区县要结合实际,坚持规划引领,实施老城改造,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宜居宜业的生态城”,无疑将是白城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

“第一难”民生工程:寻求“外援”巧过关

目标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应在坚持因地制宜第一要素的基础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之道。这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院长张全日前在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专访时强调的观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首先得理清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技术问题有哪些。对于具有高寒、高纬度、干旱、冻土期长等特点的白城而言,海绵城市建设面临冻融、融雪剂和盐碱地三大难题,其中的防冻融技术,目前属于世界性难题,可谓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正是这块“硬骨头”,使得白城“第一位的民生工程”,同时变成了“第一难的民生工程”。副市长张洪军对此表示:“海绵城市建设若缺乏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再好的想法和目标都只能是空谈。海绵城市建设涉及专业、领域众多,不可能完全靠自身的力量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技术问题,我们只有针对不同的需求寻找不同的外援,才可能更加科学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此,该市采取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方式,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据白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德明介绍,通过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截至目前,该市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三大难题都找到了对应的解决之道,在项目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防冻融技术,主要体现在透水铺装方面,目前已研究出两套方案。一是增加透水结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延展性。二是在结构层设置了排水带,把融化之后的水及时排到管道中,保持透水材料的干燥。在融雪剂弃流方面,成功研发了可自动弃流融雪剂的道路新型生物滞留带与植草沟。李德明表示:“白城市试点建设区域内多为盐碱场地。如何结合土壤修复技术、协调本地植物配置与地形设计,实现盐碱地环境下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全面优化升级,也是此次试点建设区域需要重点解决与展示的重要内容。”尽管这些创新技术在项目上的实效还需要经过即将来临的冬季大考,但毕竟已经完成了最难跨越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

正是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深化改革和创新的举措,才打造出了白城海绵城市建设的“加速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

敢啃“硬骨头”、善啃“硬骨头”的白城,正是靠着这股“破字当头、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坚持“城市双修”的发展理念,搭乘“海绵+旧城改造”的“动车”,才使得这项“第一位”也是“第一难”的民生工程进展得如此顺利。随着工程项目的不断推进,这座被当地市民喻为“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一年两季风,一季吹半年”的著名的风沙之城,开始重现昔日“八百里瀚海”的绝胜风光。长此以往,该市成为我国高寒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大有希望!

“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创新实践”课题主持人:刘宏伟,联系方式:gjhmcs

.







































北京治疗白癜风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chengshizx.com/bcsqh/2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