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深夜食堂》在众人翘首以盼中扑街了。
其实这已经是谈娱君第三次写深夜食堂中国版了。
在未播出前谈娱君想到的问题在播出后都一一显露出来,而且比想象的还差。
全剧由日本版的25分钟讲完一个故事,扩充到两集每集45分钟讲完一个故事,原本时间更加充裕能将人物细节情感扩充的更加漂亮,充足的赞助也能避免因经费问题产生的“大场面”全靠嘴说等问题。
可实际看完几集之后,这部努力照搬日本版的深夜食堂,其实每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四分之一讲述人物关系与登场铺垫,四分之一强行故事推进,四分之一无意义的泼妇打架,四分之一硬植广告。
这种感觉就犹如闯入了一家人的白事会。
而白事礼仪在诞生以来也是带着美好的人生祝福的,这与本剧的核心不谋而同。
白事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受铺、搁棺、居丧、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这几个步骤。
而我看到的深夜食堂却更像一场城乡结合部举行的简易版。
在一所被搭建的灯火通明的灵堂前,大了(liao)出门看本主的登门亲友。
之后就是迎接吊唁的亲友。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
一般农村地区会请乐队进行白事歌表演。
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
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
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三十元"、"奠敬三十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当然,期间也会有财产分配等原因的亲友反目,现场丑态百出。
出殡之前,先要辞灵。
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埋在棺材前头。
最后,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
看到这里,相信观众们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样的剧情完全不符合当下百姓们的生活情调。
在中国的深夜食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排档,最好是露天的,坐在路边,看着车水马龙。
国内很少有饭店关着门营业的,中国人都讲究门面,所以敞开大门招揽生意是标配。
夜晚一些高校学生拿着不多的生活费加个餐;苦逼的加班族也来喝上一杯,顺便吐槽老板和项目;开了一天车的出租司机为了不回家和老婆吵架,也约上几个兄弟出来唠嗑等等,似乎这样的深夜食堂才对我们的口味。
可惜,改得空有其壳、毫无灵魂,本以为会凸显出中国小吃的魅力,人物故事情节也会有全新的中国生活风情,但并不然。
如果,剧本是这样的:
第1集:东北金链大哥龙哥和穿貂小妹小贤,带着一辫子蒜来吃小烧烤,顺便收收保护费,却意外的从老板做的烤馒头片刷酱中吃出了妈妈的味道,从此成为常客。
第2集:几个金融公司最底层的理财经理走进来喝啤酒,吃着爆肚蘸着麻酱,畅聊华尔街金融形势,当下资金政治走势,第二天接着从东城跑到西城拉不着客户。
第3集:三位中关村互联网创业失败者“兰州拉面三兄弟”,吃着拉面就着生蒜,感慨着命运对乔布斯等先行者的磨砺,畅聊人工智能和VR技术,筹划再次创业。
第4集:兜里就十七块钱的十八线监制和十九线小导演,吃着麻辣小龙虾,筹划二十亿票房的电影大项目,旁边二十一线整容脸女演员崇拜的看着他们,幻想着在戛纳用二级都没过的英语与各路明星“展开对谈”。
第5集:两个朝阳区大妈跳完广场舞,来店里吃着自己让老板加工的保健品食材,聊着家长里短,一个吐槽儿子儿媳好吃懒做不听话乱花钱,一个着急儿子毕业一年了居然还找不着工作。不经意听见店里其他三个客人小声聊天,说要去飞一口叶子。大妈出门后,默默的拨打了举报电话。
第6集:一群在工地搬完砖的外来务工人员,吃着花生毛豆就着啤酒,从美国川普上台,聊到对华影响,从中东战局,聊到二胎和房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或许这样的故事,才更贴近生活吧。
虽然目前来看扑街严重,但或许后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不能因为前几集而否定所有演员的付出,这样不大公平的。
但是谈娱君乐意,你咬我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