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的“查干浩特”是怎么来的?
白城丢失原来的名称“查干浩特”,在文化上是一种损失,这种损失在旅游文化语境下尤其明显,因此,恢复虽然力不从心,但做出努力,即使无奈也是一种积极选择,查干浩特旅游区建设就应该是这一需求的产物。
从源头做一考察,白城这个地方于清末开放蒙荒,设置建制的时候,首先命名为“靖安县”,时间是光绪三十年五月(年7月),到了民国年时,此“靖安县”与江西省“靖安县”重名而改称洮安县,伪满洲国年时始改为白城子县。可见白城称“白城子”的历史也比较久远,所以,白城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习称白城子。
陶铸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艰难时刻,于白城一带进行革命工作,文革中被打倒后,女儿陶斯亮外放至白城几年。文革结束后,她有一篇名噪一时的一封信,书写父母及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其中写到白城时,原文中用了“白城子”,这是白城子习称的显例。
白城、白城子,当指这个建制城市名称的时候,内涵虽然一致,但“白城子”更带有原始意味,本身就带着为什么叫“白城子”的问题。是啊,因为什么叫“白城子”的呢?
关于白城、白城子,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网上就有很多。其实,关于白城,幸好“靖安县”设制开始时的知县有《宣统奉天省靖安县志》留存于世,为后人留下了第一手宝贵的白城名称来历的资料。
靖安县设制于年,始任知县(设治委员)张晋;年周士藻接任,正式称知县;,年4月,赵炳南为第三任知县,7月,由朱佩蘭再继任。朱佩蘭任知县时,靖安县衙署还在持续完善中,而朱佩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编撰了一部简单的《靖安县志》,内容包括:
1:沿革
2:疆域
3:治所
4:四界
5:经纬方里
6:户口
7:村落
8:道路
9:山林矿水
10:古迹
11:田赋
12:税卡
13:土性物产
14:人类
15:氏族
16:宗教
17:新政
18:兵事
19:风俗
20:舆图
第10“古迹”记载:本境县城尚未修筑县署,外有土岗四围,土人呼为白城子。俗传为辽时肇州遗址。又南乡距县城五十里,有古城基址,周围数里。俗传系金元时所建。有无字断碑在焉。其北一屯,土人因之称城四家子。
朱佩蘭,(-),直隶沧县黑徐家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中举人,咸宁宫汉文教习。后为东三省总督府文案,靖安县知县,锦州知府。民国四年(),发行铜元新币,日本奸商大量收购清铜钱,熔铸成砣后运往日本,各地关卡莫敢禁问,朱佩兰闻报,命令查封,不准启运。日方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索取损失赔偿,事经辽沈道尹与日本领事多次交涉无果,他根据国际公法和中国法令,列举事实,予以驳斥,日方理屈词穷,原物由中国没收,遂升任沈阳监督。治沈三年,升任黑龙江省政务厅厅长,后又主持营口、海城税务。年卒,终年68岁。朱佩蘭还是一位书法家,他酷爱书法,他先后临过多种字体,以颜体见长。经多年练习,形成了骨肉丰满,苍劲有力的笔法。
那么,《靖安县志》的真实性如何呢?仔细核实,其内容不容怀疑(任何有兴趣的人都可勘读)。
据《靖安县志》可知,现在的白城(洮北区)城区,始设置靖安县时,县衙署外有一古城遗址,“土岗四围”说明古城遗迹依然清晰,“土人”指努图克原住民,即蒙古牧民,土人口中的“白城子”,是对“查干浩特”直接汉译的结果。而所说的“俗传为辽时肇州遗址”,恰好说明土人认知中的错误,朱佩蘭并未甄别只是做了忠实记录而已。
知县朱佩蘭的《靖安县志》关于“白城——查干浩特”的记载,可以清楚传达出查干浩特是源于古城名称的实指,和白城名称来历的种种传说虚指毫无关系!
——朱佩蘭手迹自网络
李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