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白城新闻网
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白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海绵城市”的理念更与白城长期的城市发展战略“不谋而合”。白城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年的“绿城”、“水城”建设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极大提升,白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以及近年来开展的河湖连通、河道拓宽、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实践,都为“海绵城市”试点奠定了坚实基础。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42.5亿元,中央投资补助12—14.4亿元,省市配套支持7亿元,市场化PPP引资22.5亿元,、、三年分别投入13.9亿元、18.8亿元、9.8亿元。建设试点区域总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老城区9.4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在建区)9.6平方公里,按照国家明确的“源头减排、全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试点要求,合理安排工期,分三年组织实施,坚持老城区保基本,新城区搞示范的方针,分区实施,系统谋划,分步推进,科学组织,保证质量。在“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统领下,建设好源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中途雨水管渠系统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末端综合调蓄系统。白城市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洪管理理念,以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建筑小区四大系统作为载体,通过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建设9大类项单体工程。其中,建筑与小区主要利用断接、初期雨水弃流、透水铺装、高位花坛、景观水体、雨水花园、雨水塘等技术措施,对小区进行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建设,重点示范防冻融透水铺装砖及融雪剂弃流与处理技术;道路主要利用植草沟、生态组合渗滤树池、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等技术措施,对分隔绿化带和防护绿地进行建设与改造;公园与广场主要利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前置塘、生态驳岸、渗透塘等技术措施,重点利用水体进行多功能调蓄;河道沟渠主要通过对已有河道进行生态驳岸改造以及疏通干渠建设,实现生态恢复;行泄通道结合生态示范区地形地貌,通过道路竖向规划设计,构建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与源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中途雨水管渠系统和末端综合调蓄系统合理衔接。在城市水系统建设方面,白城生态新区按照规划,已实施部分“海绵城市”工程,对没有达到“海绵城市”标准的工程进行局部改造。在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方面,目前,新区已完成鹤鸣湖绿化18万平方米、道路绿化22万平方米,完成乔灌木种植近20万株。在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面,截至目前,已完成道路铺装20公里,地下管网工程公里。在建筑小区系统建设方面,新区主要以高档住宅区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主,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在建的碧桂园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已率先建设蓄水湖、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等。建设“海绵城市”,白城市城市发展从理念到实践都将受益颇多,这既是对白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有效检验,也为白城加快改变传统排水理念,改进排水防涝措施和方法,创新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提供了宝贵契机。“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解决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雨涝灾害等问题,减少对城市居民造成的影响,增强自然生态调节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