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为何还在争论到底是谁的

说起以色列就不得不提耶路撒冷。这座圣城的生命和犹太人的历史一样,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耶路撒冷的首都概念深深烙印在以色列人的心里。当外国人说起耶路撒冷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是以色列的首都。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美国在此设置了一个行使大使馆功能的总领事馆以外,你在耶路撒冷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大使馆。而使馆区,正是每个国家首都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标志之一。

所以,耶路撒冷原来不是以色列的首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犹太人来了又去

对耶路撒冷的控制权,最有发言权的民族大概就是犹太人。如果按照“自古以来”的定义,正是犹太人在耶路撒冷最早期的历史上建设了这座城市。最早的犹太王国在此定都、兴建圣殿,犹太人可以说是耶路撒冷的造物主。

第一圣殿复原图

不过历史并不能说明问题,最早的居民和建设者往往是在为他人做嫁衣,正如初恋往往很难和你走到最后一样。

犹太人被罗马人赶走后,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就开始在不同教派的手中转移。一开始这里被罗马人改造成了伟大的基督教城市。犹太教和基督教本来就有着藕断丝连的亲缘关系,耶路撒冷成为两教圣地并不特别奇怪。

罗马帝国治下的耶路撒冷

但是随着东罗马帝国的溃缩,阿拉伯人带着伊斯兰教来到了这里,为耶路撒冷增加了一层新的文化地层。

作为宗教之都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对穆斯林来说的重要之处,在于先知默罕默德在这里完成过一次升天的壮举。为了纪念默罕默德在圣训中提到的夜晚飞升之处,阿拉伯人建设了两座清真寺,也就是著名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

不过由于当时阿拉伯帝国如日中天信心爆棚,和同时期的东土大唐一样对宗教和民族特别宽容,连犹太人都被允许常回家看看。

圆顶清真寺

阿克萨清真寺

年后,阿拉伯帝国光辉不在,新王朝的哈里发对民族混杂的耶路撒冷局势有点慌张,便开始迫害犹太人和基督徒。最出格的行为,就是把基督徒苦苦追寻几百年的圣墓教堂给拆了。这在宗教层面上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欧洲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持续至今的冲突开场了。

第一次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

十字军虽然夺回了耶路撒冷,但是驻守当地的基督教小国家各怀鬼胎,在和阿拉伯英雄萨拉丁的战斗中落败。即使狮心王出面也没有能够挽回败局,耶路撒冷又成了穆斯林城市。虽然城市所属的国家寂静起手,这个城市属于穆斯林的状态却一直没有改变。

阿拉伯英雄萨拉丁(库尔德人)

大兵压境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王与王的正面碰撞

犹太人去了又来

看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好像犹太人自从被罗马人赶出去之后,就在波澜壮阔的耶路撒冷城市史上失踪了?!没错,所谓耶路撒冷三千年,其中有两千年都和犹太人没啥关系,最多也就是作为吃瓜群众围观基督徒和穆斯林。

不过事情在一战后发生了重大的转机。击败疲软的奥斯曼帝国之后,英国占据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也包括耶路撒冷。此后他们开始从欧洲有计划地引入犹太人定居,以制衡阿拉伯人的反抗。犹太人口的比例在这一时期稳步上升,开始挤压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间。气氛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众多帝国(包括大英)

几乎都要来这里“建功立业”

阿拉伯人已经在耶路撒冷居住了一千多年,当然不满意犹太人的到来:这是你祖屋不错,但是后来这房是我翻修的,这鸡窝是我新盖的,连门口两棵老槐树也是我爷爷栽的,你说回来就回来不合适吧?

犹太军团士兵

不过对于英国统治者来说,底下的民族矛盾越激烈,自己的江山就坐得越稳固,乐见他们的争执。可惜好景不长,二战很快爆发,英国或成为最大输家。

战后,民穷财尽的大英帝国开始全方位收缩统治版图,巴勒斯坦也只能交出去。不过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留一个钉子则是必须的——耶路撒冷是最好的选择。

从此

纷争绵绵无绝期

在英国的主持下,联合国于年表决通过了号决议,将耶路撒冷周边东至阿布迪斯,南至伯利恒,西至艾因卡里姆,北至舒法特的地区,单独成立一个独立个体。城中居民不属于以色列,也不属于巴勒斯坦。年,更是把这个独立体划归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代管。

由于是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的决议,且五大佬均点头同意,这个决定就带有了明确的国际约束力。在法理上,世界各国,尤其是主导这次决议的欧洲国家,都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城市。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各国驻以色列大使馆都拒绝开在耶路撒冷,而要开在另一座大城市特拉维夫。

以色列的经济中心,其实也在沿海

不过无论国际社会承认与否,事实上的占有并不为其所动。第一次中东战争,刚刚建国的以色列面子上承认了联合国的决议,实际上借着战争的借口打死也不肯从城西撤出。控制城东的约旦和以色列分治耶路撒冷,正如后来的东西柏林一般。

如果不是直接开打

阿拉伯国或许还有希望..

20年后,借着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人完全收复了耶路撒冷全城。为了明确这座重点城市的国家地位,年以色列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耶路撒冷法》,确定了耶路撒冷的法定首都地位——当然国际社会是不承认的,非但不承认还严厉谴责以色列。

以色列人来到这里

仿佛站在了世界的中心

至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只能幽怨地看着以色列的倔强,顺便画画圈圈诅咒这帮外来户了……当然,他们也把法定首都设在耶路撒冷,更准确地说是约旦曾经占据过的耶路撒冷东部。

如果没有约旦人的支持

你认为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

能坚持多久?

中国人都想去

就这样,耶路撒冷成为了两个国家的首都,以及名义上的国际代管区域。在谈判桌上,这里的归属问题可能永远都纠缠不清了。

好在以色列在事实上控制住了耶路撒冷,让这里的治安好歹有了保障。只要不发生剧烈的巴以冲突,耶路撒冷还是一座很安全的旅游城市。

圣殿山

最近几年,有不少对中东文化和宗教起源有兴趣的中国人都赶赴耶路撒冷参观朝拜。在老欧洲的巴黎伦敦之外,这里成为了中国中产阶级追求异国情调的新目的地。

地方不大

但文化密度极高

对于这样一座文化丰富的老城,一个旅行者必得亲自探索、经历,才能说是来过。

来源: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延伸阅读

为什么央视拍不出《动物世界》

央视的《动物世界》伴随着人们走过了30多个春秋,经久不衰,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是它是央视拍摄的,甚至以为是解说者赵忠祥们摄制的。其实,这个节目仅仅是央视剪辑的,片源来自欧美,仅仅是老赵解说的,并且进一步成就了老赵的大名。央视只不过是充当了搬运工而已,因为配音这个小case,连你我也能搞定的。先声夺人地给你打一个比喻:国人看到一头羚羊,首先会把它看成一盘菜,然后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扒皮抽筋,清蒸红烧,再然后大吃大嚼,杯盘狼藉,美其名曰“舌尖上的中国”;西方人看到一只野生动物,则是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同类,看到的是灵性。

中国人只会拍抗日神剧,这个不用花多少脑子;央视只会搞“春晚”这样的皆大欢喜,里面满是以自虐为内容的小品、相声。我敢说,一年一度的春晚全加起来,也不如《动物世界》的某个镜头珍贵。你看这些画面:一只豹扑向一只羚羊,一头母猩猩怀抱着小猩猩,一群角马在东非高原上飞奔。多么令人震撼,多么令人神往!为了一个镜头,拍摄者可能要付出十年的守候。央视上类似的节目,除了《动物世界》,还有《人与自然》,片源全是欧美、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国人拍成的。这些节目除了极强的娱乐性、让人们大饱眼福外,还呼唤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让人们喜欢自然、爱护自然。这些节目老少皆宜,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不但有很重要的科普意义,还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使他们树立探索自然、追求科学的远大志向。

央视每年广告收入上百亿,可谓财大气粗的金主,他们也曾经去非洲拍摄野生动物,新闻频道也曾播过几个镜头,但看上去十分业余,根本不能与《动物世界》的画面相提并论。《动物世界》这些拍摄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拍摄周期很长,出名很慢,这是其一。拍摄者是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有相当的科学知识,有相当的摄影素养,有博爱精神,牺牲精神,把动物当成兄弟姐妹的人们才能胜任。这些团体和个人,里面有高级摄影师,也有生物学家与爱好者,把金钱置之度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深入不毛之地,不顾危险,与虎狼为伴,与虫蛾为伍,昼夜守候,不错过一个机会。(为捕捉一个精彩的瞬间,他们可能蹲守很长时间。)为了拍摄一个精彩镜头,甚至献出生命。当然这种活动,受到许多非赢利组织赞助,也受到社会的很多的鼓励与嘉许。中国缺摄影器材吗?这个也不缺,这个还没有对中国禁售。但中国缺乏这样的团体与个人,当然也缺乏真正投资意向,更缺乏拍摄野生动物的技术,但更缺乏的精神,精神是最难COPY。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宽容博爱的精神,他们对自然资源,只有掠夺与占有,看到野生动物,就寻思着如此捕捉它,如何吃掉它。所以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型野生动物几近灭绝。国人几乎无所不吃,甚至鱼翅、猴脑、鹿血、穿山甲,不论其营养价值,主要是因为食材的稀缺性,或是显示身份。中国人缺乏对野生动物、生态环境那些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同处东方世界的日本韩国,也不差钱,但也不能拍出这些镜头,因为东亚人是“经济动物”,喜欢算经济账,而野外拍摄,却是许多不计回报,不计付出的,这是理想者、志愿者干的工作。你野外拍摄十年的艰辛,说不定只能剪辑几个小时片子。这样的回报与付出,谁会做呢?

来源:网络

赞赏

长按







































偏方治疗白癜风
补骨脂酊能不能治疗初发的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chengshizx.com/bcsqh/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