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望白城史讲述“春捺钵”
我省西部的白城市,历史上曾是中国北方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考古资料证明,历史上的东胡、鲜卑、夫余、契丹、女真等古代民族先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迹。在这些已经消失的古代民族中,尤以建立大辽国的契丹民族最为强势,他们不仅在这片土地上修筑了城池,建立了节度使级政权机构——长春州,同时开启了白城辽、金、蒙元、明朝中前期四百年间区域中心的历史,留下了春捺钵遗址与春捺钵文化。
12月3日,带着对春捺钵文化的向往,记者采访了白城市这方面的专家宋德辉,宋老轻松的讲解以及他案头上摆放着的《辽史》《千年回眸——辽代春捺钵遗迹调查》等书籍,把我们带回了近千年前的历史长河。
春捺钵与春捺钵文化
“捺钵”,是辽王朝政治制度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捺钵”为契丹语,又译作“纳钵”“剌钵”“纳宝”等,译成汉语,意为辽皇帝的“行在”或“行宫”。
契丹族地处松漠地区,山水相倚,地饶沙漠,遂养成了其转徙随时的游牧生活习俗。契丹建国后,继续保持这种生活习惯。辽代契丹皇帝与中原汉族皇帝不同,他们不是常年居守于京城,而是随着季节、气候和水草的变化四时游徙,进行“春水”“秋山”“夏凉”与“坐冬”活动。因此,也便产生了辽代历朝皇帝的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制度。辽圣宗中期以后,这种四时捺钵主要地点和渔猎、骑射、游畋等活动相对固定下来,春捺钵即在今天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的城四家子古城,即辽代的长春州及周边一带。
辽代长春州的建立,奠定了今天白城地区在辽、金、蒙元、和明朝中期四百年间区域中心的历史地位。在当时,长春州不仅是辽皇帝春季的行宫,还是辽朝建在东北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里江河纵横,湖泊棋布,水草丰美,鱼类繁多,天鹅群集,獐狍成群,野鹿遍地,是理想的渔猎场所,同时这里又是契丹族与女真族、室韦族毗邻的边境地带。优美的环境和特殊的政治需要,吸引辽皇帝每年都要到此进行春捺钵。据《辽史》诸帝本纪记载,辽圣宗耶律隆绪于辽太平二年(年)春,首次来今天的白城一带捺钵,以后的辽兴宗、辽道宗,直到天祚帝,在每年正月至三月间,都到长春州境内的长春河、鱼儿泺、鸭子河、混同江等地进行春猎。据统计,到长春河6次、鱼儿泺23次、春水10次、纳水2次,鸭子河14次、混同江29次、长春州13次。
春捺钵的主要活动是凿冰钩鱼和捕鹅打雁。
辽皇帝的捺钵活动,凡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省等南面臣僚摘选宰相、枢密院都副承旨等一部分官员相从,其余宰相以下在中京居守,处理汉人事务。契丹官之所辖北面宫帐、部族、属国之政,由契丹官员扈从皇帝随时随地处理;南面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则委以在京的汉官管理。但管理权力有限,只负责掌管文官县令、录事以下官吏的铨选,至于县令以上高级官吏和武官的除拜,只行堂贴权差,须持北、南臣僚会议批准,由皇帝给诰敕,从捺钵处“取旨”,方能生效。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解论,捺钵绝不只是游猎,而更重要的是了解和掌握地方情况,处理军国大事,加强统治的一种独特的政治方式。由此可知,白城不仅是辽朝春捺钵之地,还是辽朝时期春季的政治中心。
四位辽皇帝与白城史
辽圣宗耶律隆绪,字文殊奴,契丹族,辽国第六位皇帝,景宗耶律贤长子,生于保宁三年(年),卒于太平二十年(年)。乾亨三年九月(年)即皇帝位,在位49年。耶律隆绪即位时,年仅12岁,由其母亲承天太后萧绰和大丞相韩德让辅助执政。统和二十七年(年)承天太后死后,开始亲政。辽圣宗从年到年9年时间,先后7次到白城一带进行“春捺钵”,震慑了女真和室韦,构建了辽朝东北路的重要防御体系,为大辽国后期安宁奠定了基础。辽圣宗在位49年,使辽国进入鼎盛时期,史学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辽兴宗耶律宗真,契丹名只骨,是辽国第七位皇帝,辽圣宗长子,生于开泰五年(年),卒于重熙二十四年(年)。太平十一年(年)继皇帝位,在位24年。辽兴宗继位后,于重熙三年(年)春来到(长)春河,今天的白城一带“捺钵”。五年(年)春,又来到鱼儿泺(月亮泡)。七年春(年),再次来混同江(松花江),二月,来到长春州。八年(年),又一次来到混同江观鱼,并在这里接见了前来祝贺的宋朝使节韩琦、王从益。二月,驻跸长春河。同年十一月,经过17年的施工建设,长春州城竣工。这是白城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建筑。
辽道宗耶律洪基,契丹名查剌,字涅邻,是辽国第八位皇帝,辽兴宗长子。景福二年(年)生,卒于寿昌七年(年),重熙二十四年(年)继皇帝位,在位47年。辽道宗继位后,从清宁二年(年)正月开始第一次到鱼儿泺(月亮泡)“捺钵”,到寿昌七年(年)正月死于混同江“捺体”行宫中,共到今天的白城一带“捺钵”35次。
天祚帝,名耶律延禧,字延宁,小字阿果,道宗耶律洪基孙,是辽朝第九个,也是最后一个皇帝。生于大康元年(年),卒于金天会六年(年),寿昌七年(年)继皇帝位,天会三年(年)被金朝兵俘获,至此辽朝灭亡。从乾统二年(年)天祚帝第一次到长春州捺钵,到天庆五年(年)天祚帝兵败长春州致使辽国败亡的14年时间里,天祚帝先后12次到长春州,即今天的白城一带捺钵,其中有7次直接住在长春州。
白城境内的春捺钵遗址
白城境内目前已经掌握有辽代遗址余处,经过调查确认与春捺钵活动有关的遗址70余处。《辽史》中记载的春捺钵遗址有11处,分别为:纳水、鱼儿泺、长春州、鸭子河、春州、长春河、春水、山榆淀、安流殿、双山、鸭子河泺。
纳水,即今天嫩江,白城境内长公里。《辽史》记载的辽圣宗两次来纳水捺钵以及后来辽皇帝到鸭子河捺钵都应与近年大安市酿酒总厂旧址出土的辽代酿酒遗址和辽代钱币窖藏有关。
鱼儿泺,鱼儿泺的地理位置位于大安、镇赉两市县交界处、洮儿河末端,嫩江右岸的月亮泡水库。历史上的月亮泡还应该包括属于同一水源的新荒泡和哈尔淖湿地。在月亮泡水库周围有许多重要的辽代遗址,如大安市安广镇尹家窝堡遗址、后地窝堡墓葬遗址、月亮泡镇东山头高台建筑遗址等都是与辽代春捺钵活动有关的遗址。
长春河,即为洮儿河。洮儿河发源于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境内的索岳尔济山,白城境内长.83公里。在洮儿河畔有许多辽代城址和辽代文物遗址,这些都与辽皇帝春捺钵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长春州,是辽代中晚期建在我省西部的一个重要节度使级政权机构。随着近年出土文物和考古发掘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长春州即为白城市洮北区德顺乡城四家子古城遗址。此地出土的各类文物都是城四家子古城作为辽代长春州的极有价值的证据。
鸭子河,据《辽史》记载,辽兴宗、辽道宗、天祚帝三位辽皇帝前后13次来鸭子河捺钵。但是,关于鸭子河的具体地理位置,目前尚无定论。
春州,据《辽史》记载,辽皇帝先后来春州捺钵12次,傅乐焕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辽史丛考》指出,“辽无春州,此春州乃长春州之简称”。
春水,据《辽史》记载,辽皇帝到春水捺钵12次。所谓的春水与春州一样,是长春河的简称。
山榆淀,据《辽史》记载,辽道宗时期先后在山榆淀捺钵7次。拉户嘎古城位于通榆县边昭镇原拉户嘎屯东南一公里处的漫岗上。年5月,经过实地调查后张福有先生认为拉户嘎古城极有可能是辽道宗时期春捺钵期间驻跸的山榆淀遗址。
安流殿,据《辽史·道宗本纪》记载:“(咸雍)三年(年)春正月辛亥,如鸭子河。甲子,御安流殿钩鱼”。《辽史》记载,辽道宗时期到安流殿捺钵只有1次,先到鸭子河,又到安流殿。鸭子河为洮儿河与嫩江汇合后进入松花江的这一段,那么,在这一段符合安流殿行宫遗址的只有一处,就是位于大安市月亮泡镇东山头村葛喇嘛屯东山头高台建筑遗址。
双山,据《辽史·道宗本纪》记载,(大安)“六年(年)春正月,如混同江。二月辛丑,驻跸双山”。年5月,在对镇赉县境内的与春捺钵有关的遗址进行实地调查时,位于月亮泡水库周边的东、西四方山遗址因为被大水包围着无法进入。同年冬季,张福有先生对此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极有可能是《辽史·道宗本纪》中,提到的“双山”遗址。
鸭子河泺,《辽史·营卫志·中·行营》载:“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年5月,专家们对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大六家子村阚家坨子正北米的阚家坨子北岗子遗址进行了调查。此遗址是一座大型的辽金时代的聚落址。据《辽史》记载,辽代的鸭子河泺位于长春州东北三十五华里,而发现柱础石的地方正在这一范围之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