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发展论坛暨何振岱文化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拟将福州文化发展中心打造成福州市文化发展大数据库、协同创新中心和政策咨询中心。
(合影)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掘文化创意产业在“海丝”核心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由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福州市文联、闽江学院主办的首届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发展论坛暨何振岱文化研讨会1月6日在我院举行。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战胜、闽江学院党委书记何代钦出席开幕式并为共建的福州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揭牌。吴建铭副校长主持开幕式。闽江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州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闽江学院)承办此次论坛。之后将每年举办一次同类论坛。
(揭牌仪式)
蔡战胜部长表示,此次研讨会深入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路径、“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文化品牌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构等课题,对于加强福州海洋强市建设,提升福州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专家们为福州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献智献策,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部署,以福州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为阵地,汇聚省会城市智力资源,推动政、学、研有效融合,共同打造福州市文化发展大数据库、协同创新中心和政策咨询中心,为福州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前沿研究和理论支撑,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中共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战胜)
闽江学院党委书记何代钦向来宾们介绍了闽江学院60年的办学历史。我校按照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期间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和“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坚定不移地实施“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发展战略,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水平较高、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新型地方大学。
(中共闽江学院党委书记何代钦)
何书记提出,高校教师不仅要重视做好人才培养等教学事业,还要投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工作。我校教师在参与福州市民俗文化、“五缘”文化、闽都文化两岸传承与数字化传播协同创新、闽派文学批评、汉语国际教育、方言以及福州近代历史文化名人何振岱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胎漆艺、闽派古琴礼乐文化、闽都民俗园建设、“上下杭”街区改造文化创意、马尾船政文化品牌打造、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等方面为提升福州文化软实力作出了贡献。
其中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获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优秀创新平台;广告专业先后获批省级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广告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等项目,《闽江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十佳学报”“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闽文化”栏目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名栏建设优秀奖”等。
吴建铭副校长主持开幕式
来自海峡两岸和美国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闽江学院师生近百人,就文化产业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闽台文化、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以及何振岱文化研究等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会议分主题演讲和分论坛演讲。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就《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与跨界融合》,台中教育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魏炎顺教授就《城市文化底蕴与文创产业实践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评估研究中心柏定国主任就《“一带一路”背景下打造福建“海丝”文化品牌的策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刘玉宏副主任就《试论何振岱对地方志的贡献》,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庆元教授就《东海擒倭与董应举海石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诗人北塔就《何振岱诗歌创作中的“倚”与“不倚”或心灵诗学的孤独辩证法》作了主题发言。
下午分论坛交流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山东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福建江夏学院、闽江学院、台湾政治大学等海峡两岸高校的学者们就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空间再造路径探讨,从闽台古镇与鹿港小镇对比看特色小镇振兴之法,从社区总体营造到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从中马联合申遗看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文化平台建构,厦漳泉同城化视角下的闽南创意设计产业集群构建研究,商业化视角下记录片的题材选择探析,文化创意导向的城市再造研究——以台北大稻埕为例、中国古酒海外营销中的文化交流作用——来自孔子学院与白酒出口的证据,闽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精彩的研讨。闽江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薛菁教授主持、点评了主题演讲,文化创意产业系主任戴程副教授、新闻传播系主任陈思达副教授分别主持、点评了分论坛演讲。
何振岱诞辰周年暨何振岱文化分论坛下午在三坊七巷安民巷福州“文艺家之家”举行。来自省内外文学界、艺术界和教育界的50多名专家、学者,首届“海丝”论坛暨何振岱诞辰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刘玉宏副主任建议福建有关文化部门对陈侣白先生的吟诵进行口述视听录制加以保护、承传。
纪念会上,何氏后人将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刘建萍著《何振岱评传》以及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何振岱著、连天雄点校的《何振岱日记》两书,分别赠送给林则徐纪念馆、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市图书馆和严复纪念馆,其后举办了何振岱诗词吟诵会。
福州“八才女”之一薛念娟的长子、今年93岁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传承人陈侣白老先生讲解了吟诵心法后,声如洪钟地用普通话和福州方言吟诵了《孤山独坐雪意甚足》等何振岱作品,古韵十足。
福州古琴研究会的张丽秋演奏了何振岱《琴瑟合谱》中的《梅花三弄》。
闽江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外语系的有关师生参与了节目主持、诗词朗诵、古琴演奏和太极拳表演。
(何振岱后人合影)
活动承办方——何振岱文化(美国)研究基金会举办了专场何振岱文化研讨会。
何振岱(-),字梅生,号觉庐,福州人。嗜好高洁的梅花,庭植梅树两棵,故晚号梅叟,书房楹联以“定无后悔惟勤学,各有前因莫羡人”以自警。故居位于文儒坊大光里。著名的古文学家、古诗词家、方志家和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家。工诗擅文、能画善琴,现存诗作多首。诗古文辞为世所重,诗词之外,兼能抚琴瑟,并善书画,平生弟子盈门,为闽中名士。
清光绪二十三()举人,名列第四,年入名儒、词学家谢章铤门下。后入福州致用书院。清末入聘为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藩署文案,后往北京司笔墨兼任教读多年。年,何振岱参与陈衍编纂的《福建通志》中的《艺文》《列传》部分,主编《西湖志》二十五卷。他诗作成就甚高,在闽派中独树一帜,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著有《心自在斋诗集》四卷、《觉庐诗稿》七卷、《我春室文集》、《我春室诗集》、《我春室词集》,编有《榕南梦影录》二卷,《寿香社词钞》八卷,《琴瑟合谱》。
年何振岱归福州直至年2月辞世,享年86岁。其间慕名到其私塾学诗习文学琴的弟子甚众,福州有名的“八才女”(张苏铮、叶可羲、陈人哲、刘蘅、王真、王德愔、薛念娟、王闲)“十姐妹”(张苏铮、叶可羲、陈人哲、刘蘅、王真、王德愔、薛念娟、王闲、施秉庄、叶可羲)均出自何氏门下,加上何曦(何振岱女儿)、施秉庄、叶可羲,实为“十一才女”即张苏铮、叶可羲、陈人哲、刘蘅、王真、王德愔、薛念娟、王闲、何曦(何振岱女儿)、施秉庄、叶可羲。一说何曦亦属“八才女”。
古琴,在儒家“圣学”修养教育体系里,“乐”用来“育化”人心。孔子用古琴教化人心,古琴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等用古琴表现、演绎儒家“天道”思想,以古琴修心来“育化”人心。
上世纪40年代在仓山淇园,左起立者:张苏铮、叶可羲、陈人哲、刘蘅、王真、王德愔,坐者:薛念娟、王闲
《孤山独坐雪意甚足》
何振岱作陈侣白吟诵
山孤有客与徘徊,悄向幽亭藉绿苔。
钟定声依无际水,诗成意在欲开梅。
暮寒潜自湖心起,雪点疑随雨脚来。
一饮恣情宜早睡,两峰待看玉成堆。
《纪念何振岱先生周年诞辰》
七律人文与传播学院退休教授张帆作
海滨邹鲁群星灿,梅叟泽披黉序贤。
勤俭温良仁宇厚,忠亷礼信义方传。
诗琴书画右丞侣,文赋歌词学士缘。
盛会飞觞弹古调,泱泱闽水逐音喧。
END
本期编辑:人文与传播学院微博北京看白癜风是多少钱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