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地面上最具民族特色的城市----赫连果城、白口骝、薄骨律镇很多人都知道唐代诗人韦蟾的两句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那末,这个“果园”的具体位置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天的吴忠!古代吴忠在宋代(含宋代)以前一直是宁夏北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上演了许多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在这些活剧中,就有一出是由赫连勃勃上演的。赫连勃勃是匈奴左贤王刘卫辰的儿子。因刘卫辰曾在公元年被前秦符坚封为“夏阳公”,所以在公元年,当赫连勃勃自称“天王”时,便以“大夏”为国号,建都统万(今陕西横山西北白城子),宁夏全境是其势力范围。自此以后,宁夏才有“夏”这个称号。赫连勃勃雄武一生,但也不忘文治,在连年征战之余,曾在今银川附近修建丽子园,即后来北魏时的怀远城;在今吴忠修建果园城,即以后北魏时之“薄骨律镇”。“果园成”和“果园城”是什么关系呢?简单地说,“果园城”,就是因“果园成”而得名,即先在这里种植果木树,使其蔚然成林后,再修城池,城因果园而名。北魏郦道元在作《水经注》时,还曾见到“桑果余林,仍列洲上”的美景。这里还要消除一个误解,即以为唐诗人韦蟾的“贺兰山下果园成”之“成”是别字,有些人(如一些新闻媒体)曾仅据臆测便擅自将各种文献都写作“贺兰山下果园成”的“成”字改为“城”。其实这是不对的,也是很不严肃的。“果园成”即“成果园”。韦蟾的诗意是:贺兰山下果木树蔚然成林,这里在很早以前就有“塞上江南”这个美称了。由此可见,“塞上江南”不是指一个城池----“果园城”,而是指整个地区——贺兰山下“成为果园的那一带地方”,即古灵州平原。在赫连勃勃时代,果园城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白口骝”。“白口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白马。《水经注》说:“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在今人看来,用死马为城市取名不可思义。其实这是对古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缺乏了解所至。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一个习俗:以白马为崇拜对象,他们在每一次重大庆典活动举办之时,常以杀白马为祭,这在文献上是有记载的。前些年发现的贺兰山岩画对此也有反映。在贺兰山之贺兰口,有一块巨石上凿有一幅岩画,专家根据其内容,命名为“祭祀图”。画面上有七个人领、或是巫师。人前有一匹马,是献给神灵的牺牲白马。这就印证了中国古史上记载古代连臂起舞,每个人头上都有光圈,表明七个人不是普通的牧民。他们或是部落首北方少数民族崇尚白色,并有杀白马祭祀神灵的习俗。据专家考证,凡是岩画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是古代少数民族最崇拜的地方。赫连氏能把修建在“河奇--灵洲”洲渚上的果园城命名为“白口骝”,说明他们对这个神奇的地方的崇拜,也可能,他们曾在此以白马为祭,搞过大型的庆典(祭祀)活动亦未可知。赫连氏入主吴忠(古代之灵州)后,“以五方之氏各有其姓,故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公元年,北魏灭大夏,据有了宁夏,自然也据有了吴忠。北魏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一个政权。拓跋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生活的游牧民族,与赫连氏本属同族,“胡人谓父为鲜卑,母为铁弗”,这是鲜卑、铁弗两姓的来历。赫连氏本姓铁弗。在他自称“天子”之后,“自谓帝王者为天之子,遂改其姓为赫连氏,言其徽赫与天连也”,这是“铁弗”变“赫连”的来历。由于灵洲是北魏防御柔然(蠕蠕)南下的边防重地,因此,北魏在夺取灵州不久,即太延二年(年),在此设立了薄骨律镇。“薄骨律”是“白口骝”的音转。“镇”是军政合一的建置,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北魏初期,对边防军镇特别重视。皇帝亲自挑选最有名望和才能的人任各镇长官,不但官阶可以上升,而且还享受免除租赋的特别优惠政策。所以,当时的各类人才,都特别愿意到军镇去服务。太平真君五年(年),北魏任名将刁雍为薄骨律镇将(即军政长官),对当时吴忠乃至宁夏地区的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