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子最早从市一中对面的一个公厕起步,逐步发展到4个门市部
白铁厂的世纪变迁(城市记忆)
阅读提示:许多年了,只要走到市区西大街与清虚街交会处,留意的市民就会发现,有一家名为西大街白铁店的门店里,两位从小患小儿麻痹的夫妻,在不停地忙碌。不为人知的是,在近半个世纪前,西大办事处就组织以聋哑等残疾人为主的市民,组建西大聋哑白铁厂,他们从清虚街市一中对面的一个公厕起步,后来在市区建设路、西大街租门面房经营,厂子最多有员工七八十人。8月3日,记者走社区来到魏都区西大街道办事处德科苑社区,见到了曾在白铁厂工作的几位老员工。
记者黄增瑞杨佳倩
(总第一百九十五站)魏都区西大街道办事处德科苑社区
社区名片:
社区名称:德科苑社区
隶属单位:魏都区西大街道办事处
社区主任:李静
采访地点:西大街
分包社区干部:魏都区西大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琳
基本情况:
魏都区西大街道办事处德科苑社区,范围北至西大街,南至人民路,西至榆柳街,东至古槐街,整个社区呈长方形状。德科苑社区辖区内是原魏都区委、区政府办公场所所在地,医院、市古槐街小学、市八中等。
近年来,德科苑社区在党建工作中,根据辖区老年人多的实际,医院的党员,组成“天使在身边”医疗服务队,在每月主题党日,进辖区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在推行“一编三定”工作法中,社区的党员被分成庭院管理组、矛盾调解组等小组,为居民服务。
另外,社区针对寒假、暑假、双休日期间孩子没人带的情况,他们对外开放“快乐放学吧”,让这部分孩子在社区看书、学习、做游戏。
年,白铁厂开工
当日上午,记者在德科苑社区见到了今年70岁的李喜珍。“我先天性近视,上小学时坐在课堂第一排,看不到黑板上的字!”李喜珍回忆,后来,她的眼睛发展到视网膜脱离、眼底充血。
年到年,她作为知青下乡到市区附近多个村庄劳动,因为自己还有心脏病,返城后安排工作时,有人劝她:招工体检身体找个人替,先“糊弄”过关,而后进了厂再说。但李喜珍认为,这样做一不诚实,二是进厂后如果在一线劳动,因为视力问题出了事故就不好了。就这样,在一位堂嫂的介绍下,她被安排到西大办事处聋哑白铁厂上班。
西大聋哑白铁厂在年办厂,归民政部门管理,由一个腿部残疾的中年人任厂长,七八位以聋哑人为主的残疾人干当员工。办厂之初,因为租不起房,他们就利用清虚街市一中对面的一个旱厕,把一排茅坑用土填平,经过打扫,就开始了创业。
干白铁活儿要用铁锤敲敲打打,所发出的声音很大,聋哑人干这活儿,算最大程度地“人尽其才”。最初,一位姓李的师傅带领大家干一些简单补锅底、补壶底的小活儿,大家白天干,晚上各自回家,后来生意好了,他们就想着在西大街租门面房。
物资紧缺时,他们用的是包裹白铁皮的外料
干着干着,大家挣了钱,聋哑白铁厂又增加了人员,他们就在西大街租了几间市房管局的房,分为4个门市部,各门市部有负责人,里面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兄妹,大都身患残疾。
李喜珍在第一门市部工作,相对来说,她虽眼睛不大好,但性格外向、活泼,有口才,就负责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
在计划经济时代,白铁厂所用的白铁(也叫镀锌板),国内没能力和技术生产,需要从日本进口。
“当时物资紧缺,物资部门掌握的白铁皮一般不会给我们用,我们就给人家说好话,想法要一些包裹白铁皮的外包装料,拿回门市部让师傅做成勺子、锅圈等小的铁货!”李喜珍回忆
,在她女儿一岁大时,她就坐公共汽车到原许昌县灵井供销社,购买铝元件,铝元件的尺寸有几种,买回来师傅们可以换锅底。而各门市部用的铆钉也非常紧缺,李喜珍曾和采购员李春德,骑自行车来回多公里,到禹州购买。
为了把师傅们做的东西销出去,李喜珍在每年入春的春会上,就拉着架子车到附近村庄赶会。
随着生意的好转,他们白铁厂还在市区衙后街的位置,把一个大坑填平,建了有多平方米的小厂棚,购进了车床等机器设备,来加工白铁。
如今,年近八旬的老员工王喜兰回忆,她可是白铁厂的老员工。当年,这些身体残疾的员工,非常珍惜政府办的这个小厂,给大家提供就业的机会,所以都非常勤奋,铁活儿干的也好。
印在烟包上的文字、数字,其所用的字牌,大都出自他们的手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昌地区烟叶生产规模较大,各个烟草公司、乡镇的烟站,每年7月份收购烟叶时,都需要在烟包上印上产烟的地点、烟叶的等记。而西大白铁厂正好做这种字牌。收烟叶时,烟站工作人员把字牌放在烟包上,用蘸有染料的毛刷一刷,就印上了文字、数字。
在铁皮上刻字,师傅们先根据字体的大小,把铁皮进行剪裁,活儿多的时候,他们各个门市部从正月初六就上班,一直干到七八月份,才能把各县的订单做完。
在铁皮上刻字剩下的窄边,他们还能做成锅圈卖,裁下的更窄的边角料,还能卖给邓庄乡做毛刷的人。而刻字、裁料剩下的碎铁渣,最后被他们卖到废品收购站。
“刻一张五六十厘米长宽的字牌,一个人需要个把小时,一天能刻十几张!”李喜珍说,
在20世纪80年代,效益好的时候,加上奖金,他们的员工一个月能发五六百元的工资。
为了更好的发展,西大聋哑白铁厂还在建设路买了破草房,建了有一二百平方米两层小楼,进行办公。
年,我市进行旧城改造,他们的第一门市部和厂办进行了拆迁。随后的几年里,第一门市部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大家只好白天在南顺河街出摊,晚上再把工具、原料拉到一个春秋大剧院的楼梯间,开始了“打游击”式的奔波。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房租的上涨,西大聋哑白铁厂的几个门市部相继解散。
如今的西大街白铁店老板王木恩、刘焕玲夫妇,年轻时曾在西大聋哑白铁厂工作。后来,夫妻俩单干,一直在西大街租门店干老手艺。30多年来,两人靠纯熟的手艺和对老行当的坚守,赢得了不少老客户。
如今,他们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仍传承着父辈的手艺,把生意越做越好。像胖东来、九第等超市,或金融行业用的钱箱,多出自他们之手。时下,政府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市区一些饭店需要做排烟管道,新建小区地下停车场要做通风管道,让他们的生意再次红火了起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