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被时间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尘封往事,只是在当地村民冬日里暖阳下村口的闲谈记忆,笔者无意间听闻这段历史往事,后面查阅很多历史资料和当地县志,并亲自去实地考证,通过大量走访,佐证了村民口中的故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闲来无事整理出来,与诸君共享。古宁洲关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魏家楼镇宁洲关村和子洲县马岔镇校场坪村的交界处,古称“银武关”、“银务关”,后又改称“银州关”,近代又改成“宁洲关”,在漫无边际的黄土高坡上这座古城就处在两山一沟的中间,现在的国道绕城而行,太中银铁路穿城而过,整座古城坐北朝南背靠大山,依山而建,面向大理河,据史料记载古城东西南三个方向建有高达数米的砖木夯土城墙,而大理河在当时刚好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河对岸是高耸的悬崖绝壁,古城东侧是练兵场所,也就是今天的校场坪村,旁边有一片开阔的塬地,当地人叫走马梁,是当时专门训练骑兵的场地,整座古城的占地面积有将近亩,可以想象整座古城在全盛时期绝对是气势恢宏,不要说在古代,就是现在看来这个地方的地形都是易守难攻的险地,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城最早在秦朝就建有关卡,称之为银武关(银州武关),当时归米脂(古银州)管辖。(当时的米脂和绥德都是秦朝的屯兵之所,聚有秦军20万大军,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当时镇守的就是现在的绥德,现绥德县城往西5公里遥遥相望的两座山上还存有扶苏冢和蒙恬墓。)城墙往东内侧属于秦朝,出了城往西就是当时匈奴的地盘了,这条道是当时的匈奴以及后来的西夏从北方想要进入中原的交通要道,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历朝历代的战争演化,历经多次毁城和重建,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的文化在这里不断汇合、交融,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既有中原人的腼腆,又有游牧民族的豪放。到了北宋时期,又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建城,加固城墙,并驻扎大量军队,并将名字改名为银务关,用于抵抗来自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建立的西夏国的进攻和骚扰,并在城西40多里建有白城子(今双城),作为抵抗西夏国进攻的桥头堡,并在两座城的沿途高山上建立几十座烽火台,那么银务关就成为了大宋国西北部边陲的第二保险,当时的银务关已经是战略重镇,为了保险期间,在距离城东沿大理河30多里的地方又建有薛家城,驻有重兵3万,主力多以骑兵为主,共同防卫边疆。
图片仅供参考今天要讲的也就是发生在北宋末年的故事,宋徽宗即位后,宋朝实力大不如前,国力衰退,加上昏君不理朝政,奸臣当道,来自北方金国不断进攻,使宋朝不断丢城失地,(杨家将也就是这一时期),当时的西夏国一看宋朝原来如此不堪,也想扩大地盘,分一杯羹,于是也纠集2万大军,一路跨过高山,穿越毛乌素沙漠,进攻大宋的西北部边陲,那么当时的银务关内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据传,当时驻守银务关的守军大将是位女将,姓杨名柳,小名女娃,也是杨家将后人,其父生前一直驻守此关,因守关有功,皇帝特赐可带家眷随军,只生的一女,因此这位杨柳女将从小便在边关军营长大,早就熟悉和习惯了军营生活,更是一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主,其父死后便承袭了父亲的官职,继续驻守银务关,书中有云:身高六尺有余,二十三四上下,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耀日兜鍪晃晃,连环铁甲重重。团花点翠锦袍红,金带鈒成双凤。鹊画弓藏袋内,狼牙箭插壶中。姑娘虽然长得是眉清目秀,但是功夫确实了得,平日里五六个大汉近不得身,马上功夫更是一流,一把金柄亮银枪耍的是虎虎生威,确实是当时军队里的后起之秀。只是一直没有婚配。当时的守边大将恰好就是她的姑父,姑父担心女娃年轻,边关有所闪失,于是便派自己的大女儿,也就是女娃的表姐,驻守在距离不远的薛家城,万一有事可领兵前去支援,虽有烽火台,但又担心黑夜和雨天烽火台不能及时发出信号,还是不放心,于是又将皇帝所赐的一口纯金打造的金钟送给女娃并挂于城头水井旁,嘱咐一旦遇有战事,点狼烟鸣金种。
就这样过了三四年,边关平稳,未有战事,女娃每天都是操练兵马。突然有一天吃完午饭,想起表姐来,自从自己接替父亲守城以来,再也没有和自己的表姐坐在一起叙叙家常,于是便准备派人前去请表姐前来,后面转念一想,表姐平日里也是操持军务,加上自己的那位表姐夫更是治家甚严,怕是请不来,于是心生一计,姑父说这金钟响,表姐肯定领兵前来,不如试上一试,一来看看这金钟是不是真有这本事,二来表姐如果真来,倒省的派人请了,于是便派校尉鸣钟,校尉虽然满心疑惑也只能照做。此时的薛家城内,表姐刚刚操练完军队,准备洗漱一番,突然听得金钟之声悠扬传来,心里一惊,急忙披挂整齐,点齐兵马,急匆匆赶来,当表姐带着兵马赶到后,看到城门口放羊老汉正赶着羊群往出走,城墙上兵卫整齐,四面安静如常,怀着疑惑带人进城,女娃一看姐姐来了,高兴的赶紧出门迎接,落座后才把前因后果讲给表姐听,表姐一听真的是气不打一出来,但又看到自己这个表妹世上再无亲人,也就没有怪罪,只不过少不了一番数落,女娃哪管这些,看到表姐来了,骂几句根本不计较,把平日里自己喜欢的吃的喝的一股脑往表姐跟前推。
就这样女娃和自己的表姐见了面,不过表姐临走的时候再三叮嘱女娃,以后千万不敢乱敲金钟了,这可要治罪的,女娃也知道事情的利害关系,并保证下次不会了。就这样又平平安安过了几个月,来到了第二年的秋天,这一天陕北大雾,城头守兵突然跑到帐内报告女娃,白城子方向有狼烟燃起,女娃一听,赶紧带人上了城楼,打眼一望,因有雾视野不好,为了确认情况,于是派了几名开路先锋骑快马前去白城子一探究竟,结果几个前去的先锋只有一人中箭而回,女娃一看箭翎,原来真的是西夏国犯境,就在这时,城外人喊马叫,旌旗蔽日,原来西夏国的骑兵已经兵临城下,这里不得不服古代的骑兵真的是快如闪电,女娃于是击鼓名号,组织军队进行守城抵抗,心想着西夏国此次来犯,人数应该不多,自己的守城部队完全能够应付,于是回到军帐一边调兵遣将,一边组织百姓协防,结果出了女娃的预料,西夏国早就有犯边之意,城内安插了内应,而且派了步兵从城后的大山爬上悬崖,直插后城防卫力量的薄弱点爬墙而入,西夏兵到处杀人放火,一时间城内城外喊杀声震天,到处都是两方人马在厮杀,伏尸遍地,血流成河,女娃所带领的宋军由于没有防备,仓促迎战,死伤惨重,眼看着马上城毁人亡,情急之下女娃突然想起金钟,于是带领一路人马杀上城头,想要敲钟求救,西夏兵一看以为他们要突围,也是拼死进攻,结果等到女娃杀到金钟旁边时,身边的将士已经死伤殆尽,女娃拼尽全力,敲响金钟。
当表姐听到金钟声响,刚开始还以为女娃又是想自己了,不过转念一想不对,金钟声音如此急促,怕是有事,于是紧急召集军队,等到表姐带人赶到时,整个银务关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到处是烈火浓烟,大宋军民死伤遍地,于是迅速组织军队进行反攻,最后西夏国也是留下了大量尸体后仓皇撤退。表姐一面派人进行追击,一面派人寻找女娃下落,最后在挂金钟旁边的水井里看到女娃的尸体,后来听幸存者说,女娃为了不让皇帝御赐的金钟落入敌手,也防止自己落入敌手遭到侮辱,拼死拼杀,怎奈敌众我寡,在最后关头,女娃一剑斩断挂金钟的绳子,推着金钟跳入井中,自己也死在了里面,后面女娃的表姐就将水井填平,将女娃和金钟葬在了一起。据村里老人讲,当时城门楼的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都没有熄灭。后来自从这次破城后,这座古城就一直荒废至今。
听完这个故事,我决定亲自去了一趟这座古城,放眼如今的古城只剩残垣断壁,依稀还能看出当年这座城池的规模,不过现在早已成了附近农民的田地,走在里面,瓦砾遍地,田间地头到处都能捡到破损的瓷器碎片,偶尔还能见到几座土坟,由于黄土高坡雨水侵蚀,城中被拉开了一条巨大的水沟,向下望去,还能看到土层中间皑皑的白骨,西北风呼啸,似乎在诉说着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听当地村民讲,早些年大跃进的时候,村民们整理田地的时候,挖到过不少完整的瓦罐、瓷碗、瓷瓶、磁碟之类的,有的还挖出了铜盆,白银,铜钱,铜箭头,还有的挖出了很多的死人骨头,炉灰、青砖。其实当时很多人也都是冲着金钟的传说试试运气,说是整地,其实都是为了挖宝,那时候后附近几个村子那会谁家的墙头院落都放着几个瓦罐,后来有一些下乡收古董的古董贩子,收走了好多,现在只有少数人家手里还有,但是金钟一直没有现身。也许就藏在这座古城的某个角落,继续守护着这座古城。年太中银铁路规划和施工时,整个路线从城中穿城而过,当时县文化局和文物管理部门极力反对,要求更改线路,但是最后也不了了之,最终铁路建成,现在从太原开往银川的火车,你都会路过这个地方,只不过火车速度快,每次都是一闪而过,就像这座古城在历史上一样,短暂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