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人或许更应该有底气
虽然车牌规定是浙D,电话区号,也一直被称作“浙江第四城”,连带好几年不变的GDP排名。一下跳到2号种子选手,肯定有人要奇怪了。但既然是硬指标,这次并不是说“鉴湖越台名士乡”的文化软实力。
现在提到城市,很多人马上想到的是繁华商圈、摩天高楼。但以前的城,就是一道墙包围起来的风水宝地!“城”字带有土,长久以来,城墙就意味着城市。绍兴城墙,也是浙江最早的城墙。
公元前年,范蠡先是在府山修筑了勾践小城,即王城。可以想见,当时越地沼泽纵横。山,既是战略制高点,也能免于水患。紧接着,他又主持建造了山阴大城。《越绝书》云:“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俗称就叫“蠡城”,成为现在绍兴市区的雏形,所以前些年就有建城年纪念的说法。
在全国范围内,这都是少有的古城,特别城址不变这一点,除了苏州,只有绍兴一个了!
接着我们不得不提到“利济王”之称的马臻。当年的会稽太守,在到任之初,就开始研究农田水利。要知道当时的水利,关系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后来他发动民众,创建三百里镜湖,上蓄洪水,下拒咸潮,干旱了就泄水灌溉。山会平原余顷良田随之旱涝保收。当时绍兴城墙,跟镜湖的堤坝融为一体。想象那个画面,它就像是飘在水上的一座城市。
而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它更是城市-人工湖模式的开创者。后世文人,如张岱一直追慕镜湖的淡远,把其比作大家闺秀。当时绍兴城,也迎来了自春秋立都之后的第二次繁荣。
(复原当时的镜湖)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羲之
隋朝的越国公杨素修罗城。到了南宋年间,郡守汪纲重修城墙,并设9门。绍兴城市格局就此定型,之后就再没有大的变化。
从城墙结构来说,设有9门,并带有水门的,浙江范围内并不多见。而它所包围的8.3平方千米的区域,在浙江,仅次省会杭州,排名第二!
从这个城市硬指标来说,绍兴作为浙江第二城,已历时近千年!
这里有必要列举城门的名字,东面的都泗门、五云门,东南的东郭门、稽山门,正南植利门(俗称南门),到西南西偏门(俗称水偏门)、常禧门(俗称旱偏门),再到西北迎恩门(俗称西郭门),最后是北面三江门(俗称昌安门)。
它们有些已化入绍兴人的日常生活,扎根在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
后来不论是乾隆下江南经过的迎恩门,还是张岱、周作人的夜航船,都在同样城墙的注视下,演绎他们各自人生故事。
下面摘录胡兰成绍兴读书时期的一段回忆,——选自《今生今世》从蒿坝换船在内河中行,比外江就是另一番景象,河岸迤逦人家,一路有市镇。到得鉴湖水域,田地便平洋开润,山也退远去到了天边,变得斯文起来。这里的田地都是好土壤,阳光无遮拦,所以出得绍兴这样名城。
绍兴城此时从船上还望不见,只觉它隐隐的浮在水乡上,又像是在云中,却人语与鸡犬之声可听得见似的,河水裏渐渐繁密起来的菱角芡叶,与从我们船傍掠过的一只两只乌蓬船,好比从绍兴城裏流出来的桃花片。
及至五市门,说是绍兴到了,我一看不过是沿河塘的行家店家。东湖鸟门山出石板,此地的河岸塘路都铺得极好,人家的粉墙也很白,河塘里许多乌蓬船,对河平畴远山,都在下午的太阳里……
绍兴城里大街小巷,一色是石板铺的路,许多节孝牌坊,状元牌坊。又家家后门都是河,地名也是桥,八字桥、广宁桥、探花桥、等,坐船赛过坐黄包车,探亲会友,女儿望娘,外婆到女婿家,都自家后门口下船,那家后门口上岸,那些乌蓬船,就像要撑入人家的堂前与灶间,可比小艇撑入荷花深处,那栉比鳞次的人家便是荷叶荷花……
伴随着发展,城市的不断外扩,环城河内已然慢慢地走下舞台。代替城墙的,或许是一条条宽阔马路,或许还有高架、地铁,也或许是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绍兴城在历史上作为榜眼,但在你内心,它就是最美的、你最热爱的一方水土。此时,已无关指标和排名。
END
加入我们,和作者直接面对面交流,
探讨更多绍兴故事!
作者介绍:
方镜,会稽县人,乡土主义者,爱好广泛,无一精通。曾为中文系捣乱分子,最享受无所事事的状态。
版权声明:作品为作者心血之作,未经作者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个人转载除外)。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住在绍兴,阅生活,越热爱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