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区瓜坡镇这些村名的来历和传说,你知道

白癜风用什么药抹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40326/4361678.html

支付宝首页搜索数字

每天领取红包

华州过村、亮河、良候、留村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灭秦以后,立吕后所生之子刘盈为太子。之后戚夫人得宠,她在朝中势力逐渐壮大,欲想废掉刘盈,立自己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她不停地向刘邦吹枕头风,时间一长,刘邦心动就试探与大臣商议废立之事。此时急坏了深宫吕后,慌忙遣人把已经归山隐居的张良请来商量。张良左思右想,觉得只有把在商山隐居的“四皓”请出辅助刘盈,或许有救,于是,他连夜起程去了商州。

张良请得商山“四皓”,抄近路经石堤峪出山,沿小路向西北走七八里路过一个被河水环抱的村子。进村过一座桥,出村又过一座桥,东园公唐秉感到新奇,就问张良:“这叫啥村?”张良回答:“桥桥村。”东园公说:“妙,进亦过桥,出亦过桥,过完桥就是过了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四皓从村中经过,就把村子更名叫“过村”。

向西北又走了几里,路过一个村子。但见石堤河流水从村东流入却不见水,几个人奇怪了,刚才路过时,水还哗哗地流,怎么到这里不见水了。绮里季吴实拦住一位村人问究竟。村人告诉他:河水经过这一段时,从地下的暗道流走了,过了村子又流出来了,水把经过村子这一段的河亮起来了,人们为了纪念“四皓”这段铁间题事,将村更名叫“亮河”。

一听“亮河”,甪里先生周术怱然想起一件事,张良说:“你这里等一会儿,我们几个办点儿事就来。”说罢,一探手与几个人朝东走了。张良说:“先生快去快回“甪里先生国应说:“莫离地方。”于是张良就在路边的树下等候。整整一个中午过去了,张良又饥又渴,想去找户人家讨些吃喝,可一想起甪里先生说的“莫离地方”的话,就只好忍饥按饿硬撑着等。眼看日头只剩下一杆高了,他心急火燎,却一步也不离开。后来,人们为纪念张良虔诚等候“四皓”的善举,把村子更名叫作“良候”

日头剩下半杆高的时候,“四皓“才谈笑风生地过来了。刚一到便催促张良快走。又向西走了二里,到了一个叫小文村的地方,天已经黑了,便住了下来。这小文村的人历来重视文化,读书的文人多,一听张良与“四皓”到来,都高兴地笑着迎接,热情地杀鸡宰羊,好生款待。

第二天,临走时,还依依不舍,直送到十里开外。后人们为纪念“四皓与张良在此留宿,就把村名改做留村。

----------

口述人:张迪新,瓜城三留人

文字整理:

李忠健,瓜坡三留人

李兴武,瓜坡三留人

王木林,瓜坡镇(瓜底社区)瓜底村人

贾宝勤,高塘镇涧峪口村人

汉马龙泉与马泉村的传说

马泉村因泉而得名村北有一眼老碗口粗的泉水,向着马峪河汩汩流去,日夜不息。泉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愈旱愈旺。

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赶到此,顿感饥渴难耐,远闻又有追兵喊杀声声。情急之下,刘秀挥动皮鞭,狠抽战马,战马仰头猛冲,向前奋起铁蹄,只见铁蹄之下,一股清泉喷涌而出。刘秀见状,喜出望外,纵身下马,双手据起泉水,痛快畅饮,顿觉清甜爽口,喉润牌清,一下子精神焕发,勇气倍增,于是迅速翻身上马,单骑冲入敌阵,奋力拼杀,莽军大败,落荒而逃。可是,战马因伤力过度,累死坡前。刘秀含泪卸下马鞍,放置路边(今龙岭北头一马鞍形的小山岗,就是当年刘秀马鞍演变而成),将战马尸体掩埋坡前,久而久之,战马汗血涌入泉眼,灵气贯穿,老碗口粗的泉水更加香甜,常年不断,村民饮用,福寿双全,延续千年。

刘秀登基建立东汉王朝后,人们怀念真龙天子刘秀的不易,把这口流泉取名“汉马龙泉”,把汉马龙泉所在村叫作马泉村。

----------

口述人:姬德武,瓜坡镇(湾惠村)马泉村人

文字整理:

邵拉雄,莲花寺镇(高家河)三合村人

王木林,瓜坡镇(瓜底社区)瓜底村人

刘高潮,柳枝镇(毕家社区)王宿村人

宰相坡村的传说

宰相坡自然村,位于华州区瓜坡镇境内的马峪河西岸,三级黄土台塬的半坡上,相对高度较高,与马峪河垂直落差在米以上。站在塬头可以看见悠悠渭河逝去和渭北桥山山脉与秦岭遥遥相对之势。有关宰相坡村名的来历,有两种传说。

一、与唐代中期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裴度有关

裴度(-),辅佐唐宪宗皇帝执政,实现了“元和中兴”。他为人刚强正直,任用贤才,反对权奸,唯才是举,擅长把握施政要领,深得宪宗星帝信任。官至“中书令”,出任过河东节度使,为相20年,身系国家安危,比作“郭子仪”。

晚年长期生活在民间,吟诗弹琴。相传裴度曾闲游到此,体察民情深感当地百姓生活的不易,于是解囊相助,为百姓引水、架桥、修路,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人们为了铭记他的恩惠,遂将村名改作“宰相坡”村,一直沿用至今。

二、和清朝某个宰相有关

传说清朝的一个宰相,从华州府出发,到今大明镇的雷西村监造一处规模很大的祭祀庙宇,常常经过这个村里。为过往马峪河方便,在今宰相坡村的马峪河畔,修建了一座便民石桥,人们称作“宰相桥”。

他体恤民情,看到这里的人们生活很苦,地形复杂,干早贫瘠,除架桥外,还为当地人们办过不少好事。人们为怀念他,就将村名改成了“宰相坡”袭沿用,直至今天。

这里叫作“宰相坡”村,已由来久远。不管是哪种说法,一定是宰相为民办实事相联系的,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历史的记载,传颂着好官为民的不朽功德与为人风范。

----------

口述人:钟进财,瓜坡镇湾惠村人

文字整理:李吉超

姚郝村名的由来

姚郝村,位于华州区瓜坡镇东南方向,南面依靠着秦岭北麓的石头峪西梁下。全村有5个自然村,依次为姚堡子、郝家岩、泉沟、王窑和峪口(石头峪),年底常住人口0余人。

姚郝村的村名,是由“姚堡子”和“郝家岩”两个自然村,各取一个代表性的字,于年的初级农业合作社时期,合成的名—“姚郝村”沿用至今。

姚堡子村,顾名思义,就是因“姚”姓大户先住、居多而得名。同时该村还有马、郭、孙、宋姓氏人家居住着。

明朝初年,姚堡子村在朝廷的号召下,始筑城而居。依坡势而筑黃土城墙、北低南高,有北门和南门。北门的额上题刻村名为“宁样堡”取意为安宁样和,各姓共聚一城池之意。

准确地说,“宁祥堡”村名是这个村的正式名字,也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官名一样。而“姚堡子”村名,相当于这个村的小名一样是人们口语中的习惯称法。日常生活中和邻村交往习惯里,人们常称“宁祥堡”为“姚堡子”。

郝家岩村,位于姚堡子村东侧,中间隔着一条土沟,隔沟相望。该村以郝姓人家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到30余户郝姓人家。村子在黄土崖畔之上,南高北低,是依势而建的自然村落,过去一直没有筑起城墙,而地势居高临下,相对安全。当地人把“郝家岩”村,习惯地简称为“郝岩”两个字。

郝家岩村,最早成村为明朝初年,由山西大槐村下迁移来的兄弟两人在此落脚,经多代繁衍而成。

人们按最早的居住姓氏和地理位置,把这个村称“郝家岩”村。兄弟两人一人在此谋生落根,起初生得三子,成为郝家岩的郝姓三大户,发展到今

另一人迁居到今大明镇(金惠原)郝家注居住。到近几十年间,由于地形上的偏僻,今郝家岩村已迁离出原址,整体迁往石头峪口西侧的开阔地带上,与峪口自然村合并而居,成为新的郝家岩村落。

----------

口述人:宋存立,(姚郝村)姚堡子村人

文字整理:李吉超

瓜坡镇其他村村名的来历

三留村:即三留村民委员会,位于瓜坡镇。三留村由东留村、西留村、北留村三个自然村组成,故称三留。三留原称留村,据清《续华州志》记,汉高祖刘邦时,张良聘请“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商山四皓是隐居于商山(在今商洛市)的4名高士,即东园公、甪(lù)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4人。张良请太子以高车驷马迎接他们,路过今三留、良侯一带。张良被封为留侯,后人为纪念张良在此事中的作用,故名此村为留村。

故城村:在瓜坡镇湾惠村民委员会。据《水经注》、《续华州志》,今华州区的前身—--郑县,在南北朝时,其县城建在此地,县城迁离后,故址称为“故城”。

图文来源丨二三里

人文华州

图文来源丨见每小节文末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chengshizx.com/bcsjj/11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