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青岛市志?城市卷》(-)
《青岛市志?城市卷》(-)(以下简称《城市卷》)共12篇。年启动编纂工作;年形成万字的评议稿;年形成80万字总纂稿;年形成送审稿,省史志办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年11月出版,92万字,图表49幅,照片幅。
年,青岛市海岸线长为.98千米(含所属海岛岸线)。图为青岛市区海岸线(该卷第23页)
《城市卷》给我的总体印象不是这些枯燥的数字,而是其可读性:与一般志书的枯燥难读不同,我用近一周的时间通读了全志,没有觉得枯燥,而是觉得自己就置身于历史的过程之中,无论是对青岛地质地貌进化过程的描述,还是对住房解困工程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准确记述,都是娓娓道来,由于记述的断限距我们今天的生活很近,所以读后第一感觉是真切!第二点,《城市卷》的篇目设计独具匠心。篇目设计是修志的第一步工作,也是贯彻整个编纂过程并直接关系到志书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工作。从青岛修志工作经验介绍得知,在《城市卷》总编之前,青岛市史志办邀请熟悉行业发展情况的专家召开了7次座谈会,梳理城市发展脉络、发展重点和工作特点,谈成就、议得失、听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志书编纂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为优化志书篇目、安排篇章详略、补充重要史料提供了有益参考。《城市卷》共设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城市建筑、市政公用事业、园林绿化、房屋管理与住房制度改革、城市管理12篇,很好地体现了城市的特点与改革开放的特点,特别是对城市规划和房屋与住房制度改革的详尽记述,恰当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突出记述了青岛市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变化、新事物、新成就,突出了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很好地表现了改革开放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一、篇下无题序的撰写专业、简练、宏观,虽然字数不多,但难度很大,是对本篇内容的画龙点睛之作
志书的篇下无题序是一篇的精华,具有概全貌、述原委、展规律、统章节的作用。《城市卷》在写法上做到了“述而精要”,增强了各篇的整体性和著述性。“建置区划”的篇下序略述源头,从新石器时代一笔带到了战国时期,了了数笔,历史进程一目了然。从年清廷内阁明发上谕,允准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到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仅用字就交代清楚了。从年6月2日青岛解放到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县(大部分区域)、胶南县划归青岛也不过字,就把青岛所属区域的历史说清楚了。篇下序的恰当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与首轮志书的衔接问题。因为正文内容要从上限写起,要想让人们了解事物全貌,在无题序中追溯渊源是精品志书的规范做法。不仅如此,在“城市建筑”的篇下序中,还有对历史建筑具体数据的记述和建筑特点的描述。“至年,青岛口有酒馆、作坊71家”“德占时期的建筑以军事设施为主,随后兴建德国胶澳总督府、胶海关、青岛德国警察署以及一批私人别墅,建筑风格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为主。”在“房屋管理与住房制度改革”的篇下序中仅用多字就把房屋管理的历史沿革说明白了。从德国占领时期颁布《置买田地章程》过渡到年,青岛市采取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的办法,以改造棚户区为主,加快居民住房建设,整个记述自然、流畅,没有突兀的感觉。这些说明本卷主编在撰写前,很好地通读了全志,并达到了融会贯通。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年—年)城市道路网规划图(该卷第页)
二、青岛建市比较早,城市基础比较好,较早地实现了城市集中供水、供电、供气,城市化程度高,为规划城市打下了较好基础,所以在《城市卷》中专门设置了城市规划篇,并且写得很详尽
青岛城市规划史上经历了三次最重要的飞跃,一是年建城,形成了近代城市的雏形。第二次飞跃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青岛有了第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第三次飞跃是年开始东部大开发,通过政府搬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在当时大城市中是第一个。这一规划,使青岛跳出老城建新城的做法,不仅避免了对历史老城区的破坏,也有力地引领了新城区的快速发展,减少了浪费,引领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可以说为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在“城市规划”篇中,用了7章的篇幅写各种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专业)规划、其他规划、城市规划管理,除在本篇的篇下序简述了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渊源外,从断限内的年开篇,就在规划中确定了青岛发展的历史定位。年,青岛市按照“压缩旧城区,控制近郊区、发展远郊小城镇”的方针,根据青岛市带型城市的特点,以李村河、海泊河两条河道将市区分为南、中、北三个组团和独立的黄岛区的总体布局形式,发展东部新居民区、发展近郊工业、开发建设卫星城镇,逐步形成以青岛为中心的城镇体系,重新编制《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这次规划重新确定青岛的城市性质、规模、布局和发展目标。城市人数规模近期(年)控制在万人,远期(0年)控制在万人;城市用地控制在平方千米;城市性质确定为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城市。年,建设部确定青岛为全国城市规划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确定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可见,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的外延也不断延伸和深化。不仅如此,《城市卷》在规划的记载上,既有宏观的展望,也有微观的记述,比如对城镇规模结构的规划就很具体:“共分为六级。大于万人口城镇1个,青岛市区(万人)。20万~万人口城镇1个,胶州市(22万人)。10万~20万人中城镇5个,分别为平度城(12万人)、莱西城(11万人)、崂山城(李村)(11万人)、即墨城(11万人)、胶南城(10万人)。”在-年在青岛市总体规划中,增加了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的总目标:力争到本世纪末,把青岛建设成为山东和沿黄地区最大的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初步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雏形。还结合海滨城市的特点,完善了城市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利用的规划:城市海岸带及邻近海域由海岸线、近岸海域和沿海岛屿组成,总体布局为“一湾两翼”的形态,一湾即胶州湾,主要是生产性区域;两翼指胶州湾外的东西两翼,主要是生活游览性区域。除此之外,还专门用一章写了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涵盖青岛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青岛市楼山河南北两侧工业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黄岛区唐岛湾中心区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当然也不乏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青岛市交通发展总目标的规划。
三、体例严谨,体裁运用得当
该卷述、记、志、传、图(照)、表、录样样齐全,体现以志为主的原则。结构上做到了横分门类,纵述历史,归属得当,特点突出。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在体裁运用上,《青岛市志》全卷非常重视图、照、表的使用,《城市卷》也不例外,文图互补、图文并茂,读来赏心悦目,使可读性大大增强。
图照和表是《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确定的8种基本体裁中的2种。《城市卷》平均两页一幅图照表,加之品质优良的全彩印工艺,进一步丰富了志书的表现形式。
首先是表的使用,凡是涉及年度数据的资料广泛地运用了表的形式。“-年青岛市男女性别比”“-年轮渡主要航线、船舶种类、运输货物种类情况表”“-年青岛市区绿地建设情况一览表”等,作为资料留存一目了然,将具有综合性、典型性的重要数据资料,通过数据表的形式对数据“流水账式”进行整合处理,同时特别强调了设计合理、要素齐全、内容准确等。这些表具有概括综合、分类分析、纵横比较、化繁为简、广储信息等作用,比文字鲜明、集中、突出、简要,某些方面甚至可以收到文字所起不到的作用与效果。
“照”是志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记述单元。《城市卷》在照片的运用上,注意处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资料性与著述性、照片与图注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照”的图注以及形状、尺寸、位置等进行了科学的编纂和编排。如采用青岛东部年开发前和年开发后的照片,前后对比,凸显变化,不仅具有极强的资料性,而且体现了一种沧桑美。同时,根据每一幅图片的内容,或通栏、半栏,或上置、下置,编排错落有致,实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入志照片涵盖旅游景点、城市建设、高科技园区、社会经纬诸方面,涉及面广,重点突出,对于展示地方性大事、要事、有特点的事,起到了“图以明文”的效果。图随文走,图文相得益彰。
《城市卷》在“图”的运用上,主要采用了地图、规划图和示意图等形式。如“城市道路网规划图”“青岛市城市分区规划-年(四方分区)土地规划图”“-年青岛市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情况统计图”等。在示意图的使用上,或将不同项目的数据曲线叠加,直观地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或采用饼型图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总体与个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里,我还要为《城市卷》的图注和照片说明点赞:专业、用心、贴切。不是简单地罗列资料,而是通过照片更加直观地加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在有限的篇幅内更广泛利用空间,或追溯沿革,或使图照的表现力更充分。第12页的照片说明:“元古界胶南群甄家沟组地层,分布于胶南红石崖西南和崂山王哥庄一带,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第83页照片说明“青岛苔藓类植物有余种。图为青岛市特有物种细叶小曲尾藓。”第页照片说明“青岛市野生动物的个别物种已近濒危和灭绝的境地。图为珍稀鸟类红脚隼”。第页照片说明“山东路全长米,车行道宽28.4米,是青岛市南北向重要交通干线,时为青岛市区车行道最宽的道路”,不胜枚举。
五四广场建于年3月,同年10月建成开放,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命名“五四广场”(该卷第页)
四、在《城市卷》的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市政公用事业等4篇的附录中,用专记的形式选用了人民网、《青岛日报》的4篇综合性文章,作为各篇的附录,用新闻记者的笔触,生动描述了“引黄济青”“棚户区改造”“青岛东部开发”“大气污染治理”前后变化,起到了“补史之缺、详史之略”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地方志的资料性
“环境保护”篇的附录文章题目是《环境事业—绿色畅想曲》,“如同拨开乌云、重见太阳。现今,无论岛城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感受到青岛大气质量的嬗变。1-2年,青岛市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和提高,2年青岛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天,比1年提高2个百分点。”“1年,青岛市更是以优良的环境质量和综合优势获得了8年奥运会水上运动项目的承办权。”
“城市规划”附录的题目是《东部开发:创出一片新天地》,“青岛开埠百年,城市建设历经沧桑,每一次前瞻性的举措都会对城市发展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在年春天,青岛“搬迁市政府,东部大开发”的决策犹如石破天惊,在海内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时隔17年,看看青岛东部的繁华胜景,让人不免再一次心潮澎湃,切身感觉改革开放的巨大力量”。
在“城市建筑”篇中,我认为第二章“住房建设”写得最好。重点写了四大工程:住房解困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建设。特别是住房解困工程,从市政府印发解困工程文件的启动,到住房解困工作谁困谁解的原则,一直到优惠政策的优先,都写得具体、详细。尤其是对特困户的认定、付款的方式、付款的百分比,什么情况下可以出售,谁有优先购买权,都面面俱到地作了记述。在“棚户区改造工程”中,记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年期间,市财政每年拨款0万元,用于改造棚户区(片)补贴。在“安居工程“中,更是用数据说话。“-年,青岛市共新建安居工程万平方米,累计投资62.1亿元,解决6.8万户年收入3.6万元以下的拥挤户、不便户、危房户、无房户的住房问题。年,青岛市被授予“安居工程先进城市”称号。即便本篇记述如此详细,但笔者似乎还是言犹未尽,在附录中用《安居青岛:让市民住有所居》一文作为本篇的结语:“回望青岛住房建设史,我们能够探究出其核心脉络——以人为本。发展的核心是满足广大市民之需。在这种信念指引下,青岛住房建设事业飞速发展,走过光辉岁月。”
山东路全长米,车行道宽28.4米,是青岛市南北向重要交通干线,时为青岛市区车行道最宽的道路(该卷第页)
五、“城市管理”篇综合记述比较凝炼、集中,把市容环境、城市交通、违章建筑、大气污染、住宅小区管理都归属到城市管理篇之中
用“依法行政”“市容管理”“综合治理”三章集中记述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年5月,山东省政府在青岛召开全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现场会,在全省推广青岛市开展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经验。至4年,经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批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在全市七区五市全面推行。年3月,青岛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扩大,将市政公用、城市规划等专业执法纳入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范围,青岛市市政公用行政执法变委托执法为授权执法,由青岛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城市供(节)水、供热、燃气、市政道路、排水、物业、庭院绿地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这是青岛城市的地方特色,《城市卷》抓住这一特色进行了综合记述,使读者对青岛的城市管理经验一目了然,也为其他相关城市提供了历史的和现实的借鉴。为此,“0-年,青岛相继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六、地方特色突出
到过青岛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大海,对青岛的绿也是印象深刻。《城市卷》用一篇的篇幅写了“园林绿化”:“年,章高元率兵驻防青岛,并在营区及周围大量种植树木,此为市区环境绿化之开端”。从市区的中山公园、青岛植物园到海滨雕塑园,从所属区市的青岛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到城阳云头崮森林公园,更不用说众所周知的崂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到之处都会被绿树环绕,而这一切,除了自然因素之外,青岛市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也可圈可点。《城市卷》用一章的篇幅专门记述了青岛古树名木的成因、分布、调查与保护。从宗教文化性、原生性、引进性三方面分析了古树名木留存的成因。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对古树保护细节的描写:“建国前后,这株山茶(代用绛雪)虫害严重,树干蛀成空洞。-年,连续3次采取复壮措施,使之延长生命,但处于弱势生长。年崂山风管委又组织相关专家制定救治、复壮方案,采取各种措施继续抢救并取得一定效果。终因年老体衰,自然环境差,最终于2年冬季丧失生机。年1月17日,经专家鉴定,确定已经死亡”。可见,对于古树名木的救治与保护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篇的图片也是绿油油的一片,古树市花千姿百态,读起来养眼养心,使读志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
作为精品志书,《城市卷》的优长之处还有很多,不再赘述。我只能说,《城市卷》入选省史志办“八个一”优秀成果奖和优秀市县级志书是实至名归。
(作者:山东省方志馆编审孙春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