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大家好:
这次全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生态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高阳中学设现场,让我感受到一种莫大的荣耀,更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构建信息化生态课堂,是农村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条路径,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全面发展的快乐,为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案例。现将我们在构建信息化生态课堂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成效作一汇报。
一、关于信息化生态课堂的认识
信息化生态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践中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我理解的信息化“生态课堂”,就是指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实施合作教学,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态”,来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课堂。“信息化生态课堂”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信息化生态课堂”借助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改变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使教育充满现代气息,使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更有效的促进生命成长;“信息化生态课堂”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信息化生态课堂”从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的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师生一起“协奏”,他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态的课堂让孩子不断地做他们的思维体操,生态的课堂让孩子们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辨的语言。课堂是有机的,只要灌溉如涓涓清泉,等待像云海观日,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我们必将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
二、高阳中学的探索之路
1、农村中学遭遇的困境
高阳中学位于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是临淄区最西北角的一所普通农村初中。高阳地域为传统的农耕区,发展较缓慢,经济相对落后,办学条件艰苦,高阳中学像千百万个农村学校一样处在我国教育事业链条的最薄弱环节上。
农村教育是一个什么样子?农村的教师和学生又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只有在其中工作着、生活着的人才会有刻骨铭心的体会:人们头脑中的印象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
如果要形容一下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师生的生存状态,再贴切不过的一个词就是“尴尬”!一些教师从分配到农村学校的第一天就以调到城市为追求,能走的走了。不能走的教师一部分人对农村教育事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总认为在农村学校作教师,前途无望,既没有卧薪尝胆的精神,也没有迎头赶上的勇气。只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寄希望于提前退休,早一点结束自己的农村教学生涯。还有部分新教师,满腔热情地想为农村的教育做出一些成绩,受制于经验不足,又缺少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致使其难以尽快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对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信心产生了动摇,产生一有机会就调走的思想。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地淹没在抄教案、搬讲义、找习题之中,渐渐磨去了初登讲坛时的豪情和抱负,失去了研究的心态、上进的斗志,就靠着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在捱日子。
课堂上处处存在着惊人的高投入与低产出的景象,时时出现着非教育的问题:教师在满堂填鸭,时间加汗水,教得异常辛苦;学生则在被动接受,机械加重复,学得无比艰难,厌教厌学,师生关系紧张,冲突频仍;再看看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每一届高阳中学的学生升入城区高中后,即使是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也在城区同学面前感到矮半截。在语言表达上有一种难以掩饰的自卑、心虚和胆怯,见识少、眼界窄,视野的大小决定着思维空间的大小。农村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城市学生差,与现代社会的对接存偏差,整个是一个被压缩了的“小写”的人。差距表现在学生身上,根子在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别上。孩子们喜欢求知,但不愿去学校;喜欢读书,但不愿意上语文课;喜欢讨论科技奥秘,但不喜欢数理化;喜欢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就像粗放的经济对环境的破坏一样,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对“教育生态”的破坏也同样让人触目惊心,如果学生不喜欢校园、不喜欢学习,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与城区学校相比,农村中学教师自感“先天不足”,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走出来的学生也是被“扭曲”了的,师生体验不到生命成长的幸福。
高阳中学遭遇的困境,也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学校都在遭遇着的典型性困境。
2、探索中的继承和创新
古人云:穷则思变。身处困境,要么坐以待毙,要么奋起突围。
我在想:如何在贫瘠的教育土壤里营造一方良好的教育生态?如何缩小农村学子和教师同城市的差距?如何让农村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是为师生幸福奠基的原点,促进师生生命成长的最佳平台就在课堂。于是我们开始了致力于原生态、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改革。
早在10年前,高阳中学就立足于“课堂改革”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在课改上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改变着师生的生存状态。年,我上任以后,达成了“没有一个不学习的学生,没有一名不发展的教师”的教育共识,树立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反思意识。学校下决心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改革,构建高效优质课堂,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我们在认真学习洋思、杜郎口的课堂改革经验后,致力于原生态、本土化的教学改革,形成了“目标定向—自主预习—预习展示—点拨升华—当堂作业”五环节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年,临淄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会在高阳中学召开,教师独到的自学指导艺术和学生出色的展示在全区引起轰动。
通过改革,高阳中学的教学质量又有了较大的提升,带来了社会广泛的美誉度。此时,高阳中学已经站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制高点上,但也遭遇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瓶颈”:是小富即满,坐享其成,还是继续深化改革,实现新的超越?
我们开始反观所做到的一切: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这一模式中的“短板”,那就是:自主式学习解放了学生,燃起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但教师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却对学生缺乏更为有效的刺激,影响了教学效率。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庐山风光。但学生没有到过庐山,只能依靠想象,没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此时,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放上一段庐山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就更能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得益于这一“顿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根本性变革,成为高阳中学实现新的超越的切入点。
鉴于此,我们审时度势,以信息技术为翼,使课堂改革完成了一次向着更高层面的质的飞跃。年,我们决定继承以往和谐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发挥信息技术声情并茂、强大视觉冲击力、场景再现等功能,实施信息化生态课堂建设,创造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的、能够引领课堂改革方向的“信息化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深度推进学生学习状态的提升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
可以说,高阳中学的课堂改革,是大量继承后的创新。洋思、东庐、杜郎口等学校的先进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的执着和无私让我们感动。另外,高阳中学一步步走过来,都有省、市、区教育教研部门的关爱和指导时时伴随。年,市教研室、教科所在高阳中学召开了淄博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暨区域推进“合作——探究”教学实验课题现场会,随后出台了《高阳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整改方案》等,通过剖析学校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进程。市教科所还在高阳中学开展了《淄博市中小学区域推进“合作—探究”教学实验工作程序》、《初中语文合作教学的基本程序》的教学实验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年,临淄区教研室在高阳中学召开了理想课堂建设现场会,省教科所领导不辞辛苦,多次莅临指导,今天的会议又为我们提供了练兵场,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高阳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正是在这一种自上而下的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白癜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