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了的白城村

哪家医院能够治愈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17310.html
白城村在太谷的地理位置是非常特别的,它曾被三个省专单位所包围,东面是国家储备局处,南面是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西面是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七八十年代,白城村热闹异常,简直就像一个小城市。然而,随着九十年代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迁往了太原,国家储备局处不断的缩编,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在城区也兴建起了家属区,曾经的繁华终于寂静了下来。没有了以前的人来人往,多了些许的历史沧桑。盘桓在白城村的街头,那些曾经的历史光影不断在眼前晃动。

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不算太大,占地二百多亩,两栋大楼,数排的排房,就是它全部的家当。年山西农业厅整合全省教育资源,将学校迁到了太原,由于校园空置,后来被来自原平的衡荣农业所租用,偌大的校园,并没有多少人在这里生活工作,满院的枯杨衰草,还有麻雀的肆意的飞来飞去。回想太谷曾省级学校云集,却在改革开放以后,陆续出走他方,比如年迁到太原的山西中药材学校,年迁到太原的山西省交通学校,年迁到榆次的太谷卫生学校,年迁到榆次的太谷师范。这些学校的搬离,对太谷来说是一种资源上、人才上的巨大损失。

这些省级单位纷纷选择与白城村为邻,从一个侧面说明白城村的地理优势。白城村距离城区20多里,它处在子洪谷的谷口位置上,离白城村不远就是祁县的北团柏,人们认为的宋代古城隆州的遗址,然而,我却认为宋古隆州或许指的应该是白城村,一个村子以城命名,说明它曾是某一地区的中心所在,这样看紧邻的白城村、团柏村两村主次已分,何况我认为白城村或许原本就叫柏城村,在太谷话里“白”和“柏”读音都是相同的,都读成了bie(别),团柏村就是围绕柏城村的村子。子洪谷人们有时也叫它团柏谷,团柏谷的由来或许也是因为在这道峡谷中,有团城、白(柏)城的缘故。

白城村可能是宋古隆州遗址的另一个证据是村里的国保庙宇光化寺,翻开《中国名胜大词典》,其中提到太谷县的景点只有两个,一个是有太谷的标志性建筑白塔的无边寺,另一个就是白城的光化寺了,可见光化寺的名隆之高。

史书上记载,光化寺始建于贞观十三年,即公元六三九年,比起谷邑里的其他寺庙要早得多。当时全国大兴佛刹,有僧人相中白城这个有灵气的地方,建起寺庙,不过当时的寺名叫隆兴寺。据说隆兴寺的佛祖十分灵验,引得四乡八邻的人们争相到隆兴寺求佛保平安,香火一直延伸到宋朝不败。所以,五代刘继元筑隆州城,把城建在团柏谷相对宽阔的白城村完全合情合理,并以隆兴寺的“隆”作州名也更合情合理。

现在的光化寺虽贵为国保单位,但已没有了当日香火缭绕的繁荣景象,除了大殿还算完好,西厢的寺宇已退败不堪,神像也在“破四旧”的运动中被清扫得一干二净,只有寺中那株枝繁叶茂的老槐树,还仍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还让人们感到这里的一些活力。据说宋朝的皇帝还曾在这里居住过。

宋朝从太祖赵匡胤打下江山,就一直没能消除大辽对中原的威胁,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帝位传到真宗手里,心高气傲的宋真宗决定解决宗辽问题而兴兵讨辽。

据说,宋真宗就把大本营扎在了白城的光化寺。

战争进行的并不顺利,心烦意乱的宋真宗一筹莫展。夜晚时,他忽然看到佛祖站在他的面前,说句“和为贵”便没了踪影。宋真宗恍然大悟,下令出子洪口,走上党。回了汴京。再以后便有了“澶渊之盟”,后人对宋真宗的妥协颇有微言,但现在回想,“澶渊之盟”又使得多少家庭免去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发生。

山西博物院菩萨立像唐太谷白城村光化寺

宋真宗回到汴京,每每想起在白城的奇遇,都感叹不已,便于咸平二年即公元九九九年,敕命重修隆兴寺,并亲写匾额“光化圣寺”。至此,隆兴寺,改名为光化寺,香火更为旺盛,直到赵宋王朝的崩溃,而这块匾额却一直保存到解放前。而光化寺大雄宝殿更是壮观严谨,虽逾千年,雄风犹在。

其实,白城村不仅来过皇帝,也来过君王。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流亡到过这里。在古籍《国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二十二年,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无卜焉。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道远难通,望大难走,困往多悔。困且多悔,不可以走望。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达。不通可以窜恶,多怨可与共忧。今若休忧于狄,以观晋国,且以监诸侯之为,其无不成。”乃遂之狄。

就是说重耳他们跑到一个叫“柏谷”的地方时,就去向问题进行了占卜:到底是往齐国跑,还是往楚国跑?最后晋文公的舅舅狐偃拍了板,决定向北奔“狄”。这个“柏谷”在哪里,后人有许多推测,《国语》注中说“柏谷,晋地也。”《晋国史纲要》注释为“河南灵宝县西南”。其实对地理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柏谷”一定处在一处三岔口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可通齐、楚、狄三地,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团柏谷一地,也就是白城村一带,从白城村向东南,走上党,可到楚,向东北,过邢台,可到齐,向北过太原,可到狄地娄烦。

“柏谷”卜路,成为晋文公的转折之地,而他的舅舅狐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晋文公对他的外公一家心生感激,他的外公狐突因受晋文公牵连而被杀,也让晋文公心生愧疚,所以,晋文公登上大宝之后,为了感念忠贞不渝的外祖父狐突,“哀其死、嘉其节。”就在外祖父的出生地交城与清徐之间的马鞍山厚葬建祠,封马鞍山为狐突山。自然也没有忘记卜路之地“柏谷”,认为那里也是外祖父通过舅舅在暗暗相助自己,所以在白城村也立起了狐突祠,教化百姓要做忠臣,到了宣和五年(年),宋徽宗把狐突封为了护国利应侯,这样狐突也就由忠臣转变成了神灵。而白城村的狐突祠的神灵尤为灵验。

才子纪晓岚

清代才子纪晓岚在他的作品《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录过白城村的狐突祠,“山西太谷县西南十五里白城村,有糊涂神祠。土人奉事之甚严,云稍不敬辄致风雹,然不知神何代人,亦不知其何以得此号。后检通志,乃知为狐突祠。元中统三年敕建,本名利应狐突神庙,狐糊同音,北人读入皆似平,故突转为涂也,是又一杜十姨矣。”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连当地人也不知狐突祠是祭祀谁了,以致被纪晓岚所调侃,但也说明了白城村的狐突祠的影响力的广大。在太谷城乡有许多胡爷庙,其实都是祭祀狐突的,后人不明事理,以为是祭祀狐狸的,都是以讹传讹了罢了。

清徐狐突庙

白城村的狐突祠不简单还在于它是“敕建”的,也就是奉帝王命令修建的,可见白城狐突祠的地位、规格之高,这应该也是沾了晋文公和他的舅舅狐偃曾来过这里的光吧。

白城村是一方宝地,不仅来过君王、帝王,也葬着一代名相,他就是唐代名相房玄龄,太谷万历县志记载:在县西南十八里,白城村南,世传为房玄龄墓,有巨碑,文皆剥落不可考。

按说房玄龄的家乡宦游都不在太谷,为什么会葬在太谷的白城村呢?原县志办主任陈旭是果树所的人,离白城村很近,他对房玄龄墓做了一番考证,他认为这应该与房玄龄的父亲有关。房玄龄的父亲叫房彦谦,是济南人,隋文帝时考察地方,曾推其为“天下第一能史”。

山东济南的房彦谦墓

隋炀帝即位后,房彦谦因不满隋炀帝暴政,被贬为了泾阳县令。房彦谦便心灰意冷,加之病体缠身,就有了归隐的想法。不久天下反叛,尤其是山东群雄四起,盗匪横行,房彦谦想回山东归隐受阻,便绕道太谷县,来看望时任太谷县令的好友殷峤,殷峤是大唐二十四开国功臣中,排在第十三位的人物,当时,任隋羽骑尉的房玄龄为了照顾父亲,一直陪侍在左右。房彦谦来到太谷后,受到殷峤的热情款待,殷峤还陪房彦谦饱览了太谷的山山水水,房玄龄父子尤其对白城印象深刻,就有了定居白城村的意愿,然而,直到公元年房彦谦因病去世,由于天下大乱,房彦谦的心思最终也没能实现。房玄龄在父亲去世后,投奔了李世民,为李世民称帝立下赫赫战功,终成一代名相。房玄龄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却卷入了吴王李格谋反案中,唐高宗杀了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长子房遗直也受到牵连,虽然没有被杀,但也被废为了庶人。房遗直成为普通老百姓后,怀抱父亲的牌位伤心不已,因无脸再回山东老家,就想起爷爷和父亲一再提到的太谷这个美好的地方,便举家迁居来到太谷,并在白城村南筑衣冠冢别葬父亲房玄龄,以便岁时祭扫。清康熙年间,太谷学使还批准房玄龄的三十六世孙房振奎为奉祀生,定时祭祀房玄龄。直到现在白城村还有房姓人居住。

名相房玄龄

白城村有太多的往事可以追溯,但现在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狐突祠没了,房玄龄墓没了,关帝庙没了,白衣大士庙也没了,现在只剩下仅有的光化寺还在红尘里摇摆。

寂静了的白城村,想说一声爱你,真的不容易。

王屋山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chengshizx.com/bcsjj/7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