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会痒痒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80913/6523046.html
你系统了解过“海绵城市”吗?
今天小编带你全程领略
首届业内学术水准最高
组织规模最大
参会国家最多的
全球性海绵城市盛典
这也是海绵城市概念提出至试点实施5年以来
最大规模学术研讨会!
白露过后的西安晴空万里,秋色怡人,9月9日,首届海绵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千年古都”西安盛大开幕。整场会议持续三天,分为4场会前技术培训,1场主旨大会和18场分主题论坛,是目前业内学术水准最高、组织规模最大、参会国家最多的全球性海绵城市大会,上千人报名参与。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方面首届国际学术盛会,本次研讨会由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支持,国内权威协会与政府合作主办,具有丰富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的国际专业协会协同参与,全面展示生态、科学、经济、可持续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开幕式在陕西大会堂举行,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康军主持。西安市政协主席、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岳华峰,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郑建钢,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上官吉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均到场致欢迎辞。
康军(主持)
岳华峰
郑建钢
上官吉庆
陈宜明
住建部总工程师陈宜明在致辞中说,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如今已有初步成效,下一步工作将继续保持、改进、提高,建设海绵城市要坚持文化自信,不能割裂传统。为此他举了两个实际例子,一个是北海有一处长青松柏,常年茂盛青葱,因为在它的根部搭建起了一个三角形通道,和旁边的竖井,构成一个微型水循环系统;另一个是四川峨眉山的一处建筑屋顶常年没有积蓄的落叶,原因也是得益于建筑的朝向有效地利用了风力的作用。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难就难在“自然”二字,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凭空制造,而要遵循历史发展脉络,在历史中提取积极经验,传承发扬,最终达到人和自然共商、共存、共赢。
大会以“经验共享,聚势共赢”为宗旨,全面总结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以来的经验与不足,解疑释惑、凝聚共识。致辞结束后进入开幕式的重头戏环节——主旨演讲,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荣誉教授余啸雷主持。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的顶层设计者章林伟,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土木工程讲席教授、美国水资源工程师研究院前任院长RobertTraver,中国工程院院士、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任南琪,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水系统中心主任教授DavidBulter,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讲座教授GeraldE.Galloway,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水文博士夏军以及澳大利亚科学与工程院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教授AnaDeletic依次作了主旨演讲,他们从海绵城市的内涵、理念、建设实践、面临的问题、技术方法、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直观系统地作了主旨发言,主持人余啸雷教授总结说,中国的海绵城市概念已被世界知晓。
余啸雷(主持)
章林伟
任南琪
DavidBulter
GeraldE.Galloway
夏军
AnaDeletic
01海绵城市建设进程
水满则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量过多或过少都影响一个城市的正常运转。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钢筋混凝土森林”的迅速扩张,路面硬化、排水不善,很多城市患上了“逢雨必涝、水体黑臭”的“城市病”,为此年中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换言之,也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循环的水系统,也被视为目前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良方。
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
年,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年4月,白城、遂宁、重庆、嘉兴、武汉等在内的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公布,正式拉开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大幕。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表,这标志着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新时代推动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的国家行动。年4月,玉溪等全国第二批14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公布,同等接受中央财政给予的专项资金补助。年12月,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编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年,住建部印发技术指南
年,公布第一批试点名单
年,出台指导意见
年,第二批试点名单公布
年,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从年提出概念到现在的试点探索,我国在海绵城市尤其是水环境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但正如住建部总工程师陈宜明所说,海绵城市建设还需要上升到标准规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性项目,促成规律性建设。
02
试点落地与产业交流
为深入探讨、交流、总结海绵城市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在主旨大会结束后,与会者可以有选择性地参加18场分论坛。分论坛的主题包括了海绵城市相关理论与方法、规划与设计、建设与实践、评价与考核、建设与运维、系统模拟模型及应用、城市水循环、海绵城市灰绿基础设施的耦合优化与设计、海绵城市和LID案例分析比较、海绵城市源头减排设施和单体设计、海绵城市景观设计、雨水收集与内涝防治、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海绵城市产业等各个板块和细节,促进国际交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分论坛现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确保重大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质量,建设百年工程”。大会邀请了30个海绵试点城市齐聚现场,现身说法,提供海绵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技术剖析、产品展示,海绵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及市场前景展望,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与会者考察试点城市展示的前沿技术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海绵城市的建设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参展的30个试点城市里,我们能看到解决城市“呼吸”难题的的不同智慧方案:遇水即渗的陶瓷地砖,鱼翔浅底的管网设计、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供热工艺、以及针对冬季降雪导致的路面结冰设计出的彩色生态透水集水整体路面、嫁接互联网形成的智慧地下管廊综合管理系统等,充分展示了项目建设过程中坚实的技术支持。
试点城市展示的技术方案
03
千人大会与千年古都
大会选址在西安,也经过了深思熟虑。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十三朝古都,“世界历史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西咸新区作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七个国家新区,位于西安市和咸阳市两市建成区之间,年划归西安管理,是国务院首批30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作为“大西安新中心”,西咸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新引擎,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
西安夜景
作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西咸新区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市规划,通过大开大合的城市形态和空间格局,建设集约紧凑、绿色低碳、和谐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研讨会结束后,参会嘉宾分批到西咸新区各个站点进行技术参观,包括中心绿廊、天福和园、新渭沙湿地公园、秦皇大道、开元路等,其中的大数据展厅展示了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作为沣西新城智慧城市指挥调度大厅,具有智慧城市管理、调度、服务与展示功能。
参观西咸新区
会议得到陕西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组织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位志愿者参与志愿工作。会议经过前期近一年的准备、3个月的紧张筹备,如期顺利举行。负责接待工作的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贺小龙称,接待期间3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未离开过工作现场。大会共收到千余篇论文,集结成会议论文集。9日上午的大会主旨报告,网络直播观看人数逾百万人次。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共派出百余人参会,约20人次参与会议分论坛主持、报告。此次研讨会除了主旨报告和18个精彩纷呈的分论坛,还召开了第一批、第二批30个海绵试点城市工作调度会和中外专家座谈会。
中规院北京公司总经理张全在分论坛上主持
中规院北京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作报告
大会发布的论文集
理水营城、水城相融。人类自有文明始就不断探索如何治理水患、建造美好家园,大禹治堵为疏取得了与雨洪灾害斗争的早期胜利,建设“海绵城市”则在新时代提供了一种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的智慧治水新思路,这种“化刚为柔”的治水方式,也将使水患威胁转化成城市改造更新的契机。如今,不少城市已经通过各种技术方式实现了“小雨不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但修复城市生态水环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让人们永享蓝天绿地、水清景美的天然生态环境还需要继续探索,毕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终极命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