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这个名字好,平安、丰收多吉祥!这对过去以食为天的老百姓来说,有这二样,夫复何求。所以叫“安丰”的地名太多了,远的不说,就我们这苏北里下河一带就有三个安丰。南有东台安丰,西有宝应安丰,再有北边,我的故乡一一一兴化安丰。
掐指一数,我学校毕业在安丰镇上已经工作生活了整整三十年了,严格的说我还算不上安丰本镇上人,只是安丰乡下人。我的老家离镇上还有六里地,别看也就相距六里地,可两地许多风俗天壤之别。
初到安丰镇上,听到最多的就是老镇上人长挂在嘴边的,安丰有“三怪”,很好奇,一番打听才明白一二。
“第一怪”,豆腐当大菜。
豆腐咋就能当作大菜,现在这物价也就是一元钱三块豆腐,三块豆腐就可以烧一大汤碗了。好奇了吧!一是我们安丰豆腐确实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豆腐,特别嫩,二是豆腐当大菜是从我们这里开展养螃蟹开始的。
那时养螃蟹的人还少,产量也少,价格老贵,一般人家有喜事桌席,还用不起螃蟹,于是有喜事的人家就乘螃蟹上市时买点价格低的残蟹,煮了,掏出蟹黄,蟹肉,加荤油、盐、姜、葱放锅里一熬,冷却了就油封了,放冰箱冷冻柜里贮存备用。
等喜日子到了,将这蟹黄融化开,这蟹黄烧豆腐就是一道大菜了。八十年后期至九十年代,我们这里平常百姓的喜酒席上,总少不了这道大菜。
我最喜欢这道菜,豆腐总是切得玉米粒大,先油姜葱放祸里大火烧沸,然后放上适当的水,烧开倒入切好的豆腐粒,放点淀粉,挖一大勺蟹黄,烧开,立马盛到汤碗里,再放上切好的大蒜花即可食。这蟹黄豆腐不但色、香、味俱佳,吃到嘴里更是鲜、美、嫩、滑。豆腐下锅不能时间长,过了就老了,没了那特有的嫩了,火候很重要。
这几年,螃蟹养殖的多,产量又高,小规格的螃蟹已烂大街。螃蟹已走上寻常百姓餐桌上,这道“蟹黄豆腐”大菜也渐渐地从喜宴酒席上撤了下来。
不过,我仍然喜欢这道菜,每到秋天螃蟹上市时,妻子总要掏点蟹黄贮存着。冬天,天冻地寒了,我下班回家,餐桌上常有一大汤碗热气腾腾的“蟹黄豆腐”,我喝得头上冒汗,一下暖和多了,那叫一个美呀!
“第二怪”,麻菜叫“三腊菜”。
麻菜,学名叫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小时候,母亲从田头铲回麻菜腌了当咸菜,这咸菜比青菜腌的咸菜麻辣多了。可到了安丰镇上这麻咸菜换了个洋气名字,叫“三腊菜”了。
我第一次吃到这“三腊菜”,是在丈母娘家,新女婿上门,桌上放了八个冷盘,其中便有绿如翡翠的“三腊菜”。
乡下出身,吃菜侉,我筷子挟了一大筷“三腊菜”,放到嘴里,真好吃,比乡下的麻咸菜香脆可口多了。刚入口也不辣,可少倾,一股辣味直从鼻腔穿过,呛得我眼泪鼻涕直下,狼狈极了。妻子一旁偷笑,丈母娘说:“这三腊菜要一点点的品尝,不可一口贪多”。学乖了,再品尝,学镇上人吃菜文雅状,果然辣味穿鼻子好多了。
丈母娘是老安丰镇上人,每年要过年时都要做许多“三腊菜”。
从此,每年进了腊月,丈母娘就让我打电话给乡下的姐姐们早早挑点又肥又嫩的野生麻菜送来。麻菜送来分拣成小捆,挂北屋檐口墙上,让寒冬的腊气风干。
进了腊月,一腊是七天,麻菜风干了二十一天,即过了“三腊”了。等送走了灶王爷,便开始做三腊菜了。先把风干了三腊的麻菜拣洗干净,晾干切碎。街上人有的是闲工夫,这麻菜切得很细,很见功夫。然后加菜籽油、盐、白砂糖、生姜放大锅里炒熟,最后再拌上切碎的萝卜干,这“三腊菜”就做好了。好不好吃,关键两个方面,一是要舍得放油,我第一次看丈母娘做“三腊菜”,好家伙,五斤的香油瓶一下倒了一半,乡下孩子苦日子过惯了,不禁看了心疼。二是要掌握好火候与时间,才能又炒熟了,既没有青涩味又没有枯焦味。炒好了,等冷却了再装到一只只预先洗好晾干的罐头瓶里,拧紧盖子,就成了我们安丰风味独特的特产一一一“三腊菜”。
前些年,安丰有人看到这“三腊菜”的商机,办了个“三腊菜”厂。包装不错,让人垂涎欲滴的图画,很美,广告词也不错,绿色食品,开胃通窍,味道独特,是访亲送友的佳肴。我尝过这工厂生产的“三腊菜”,吃到嘴里涩涩的,有时还有泥腥味,又舍不得放油,更没有拌脆脆的萝卜干,比我丈母娘做的口味差多了。我不禁叹息,这白白糟蹋了上好的野生麻菜不说,也毁了我们安丰“第二怪”的名头。
“第三怪”,新娘子夜里带。
我们安丰乡下,早年迎娶新娘,“轿船”早上八、九点迎着朝阳出发,傍晚披着晚霞回家。路远的第一天去女方家,也是第二天傍晚到家,这叫隔宿“轿子”。
初到安丰镇上,嗨,这里风俗怪了。上午迎亲的队伍到女方,中午女方正席,新郎是要坐“上岗子”,自是不敢贪杯。饭后,涨箱子,将女方嫁妆装到船上,这风俗都差不多,可新娘却不跟“娇船”走。你说这风俗怪吧?新娘等到夜里过了凌晨一、二点,迎亲的人再来带,新娘到了家,天一亮又马不停息地回门去娘家,瞎折腾。这才是安丰“三怪”最怪的一怪。
这“迎亲”、”迎亲”,新娘不跟“轿船”走,算什么迎亲。我悄悄问单位的老安丰镇上人:是不是安丰镇上姑娘结婚时都大了肚子,白天带让人看到不光彩,要夜里偷偷带?同事冲我瞪眼睛:你们乡下姑娘才个个大着肚子出嫁,我们镇上就这“乡风”,有本事你别找我们镇上的姑娘。
还真是这“乡风”,我也真娶了安丰镇上的姑娘。妻子婚前也没肚子大,我也只能入乡随俗一一夜里去带。
这些年,安丰镇迎亲的风俗改了,与时俱进。“轿船”早改成“轿车”,一溜的黑色轿车,全程录像。婚礼都在大饭店举行,新郎西装革履,打着鲜红的领带,新娘穿上了洁白庄严的婚纱。只是冬天婚礼,我看到新娘穿着薄薄的婚纱,不免为新娘担心,会不会受凉呀。旁边的年轻同事说,你“out”了,新娘肚子上贴着“暖宝宝”,不冷的。
噢!我恍然大悟,我是真的落伍了。不过这风俗破得好,好好的,新娘干嘛夜里带!
原创文/吴正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