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纪实白雀园杨寨村第一书记王晓松心

  自脱贫攻坚战蔓延到白露河边,光山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成了杨寨村的结对帮扶单位,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以来,一系列惠农政策相继落地开花,激发了白露河的红色基因,过去的荒滩荒地不见了,外出打工的群众渐渐返乡发展了,民生凋敝的小村庄沸腾起来了,村前屋后满眼翠绿,蔬菜大棚环绕村庄,农田已遍布青禾,忙着播种与收获的村民不亦乐乎,一切都那么生机昂然,催人奋进。

  不知何时起,杨寨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见一个消瘦的妇女背着农具和自己的孩子,从拂晓至日暮,面朝黄土背朝天,默默耕耘,仿佛同这里的良田沃土浑然天成,独自成景。

  这位带着孩子在白露河畔日益辛勤劳作的妇女名叫黄守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德贤坚贞的人犹如兰花,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而黄守兰就是白露河边一株质朴高洁、弥久芬芳的兰花,她有着革命老区人民的艰苦卓绝、自强乐观、坚忍不拔,这是大别山精神的生动讴歌,也是兰之风骨在脱贫攻坚战中散发的夺目光芒。

  年的6月,一名年出生的越南籍女子,与大自己11岁外出打工的肖少胜情投意合,于是背离娘家,跟随肖少胜来到了他的老家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白露河畔杨寨村刘畈村民组,并与肖少胜安家定居,从此娘家杳无音信。

  那时的肖少胜家兄弟2人,父母年迈多病,是一个当地女孩不敢踏入家门的"穷窝窝"。因语言不通,乡亲们都称呼这个来自远方的女人"蛮子"。

  虽然她在这里无亲无故,但聪慧好学的她从一开始的水土不服、沟通不便,慢慢学会了种菜买菜,运用手势比划与乡邻交流,心灵手巧、热情贤惠,很快融入到这里本土风俗之中,这让原本小看她的左邻右舍对她刮目相看。

  随着年大女儿肖鑫钰、年二女儿肖萍的相继出生,让黄守兰坚定了过上美满幸福生活的信心。然而年其儿子肖冬晨一出生,就查出了患了心脏病、糖尿病,后又患上了癫痫病。

  儿子患病的噩耗给原本满怀希望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肖少胜由于承受不了刺激,从此一蹶不振,消极颓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混日子,由于生活来源仅靠丈夫打工支撑,家庭一下子陷于困苦的深渊。万念俱灰之下的肖少胜,性情大变,自暴自弃,动辄对妻子不断打骂,很快堕落成了全村好吃懒做的"神经病"和"扶不上墙的阿斗"。

  破屋偏遭连阴雨,原本5口之家仅有丈夫1个劳力,现在因丈夫的颓废,公婆也已去世,家里的精神支柱几乎倒塌。有人说这样没有尽头的苦日子,没有哪个女人能坚持下去,也有人劝她改嫁或离开。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早已融于的这片水土,黄守兰毅然留下。

  她倔强的守着破旧的家和3个年幼的孩子,每天将两个女儿送到镇上的完全小学后,就背着肖冬晨赶到地里种菜买菜。日子年复一年,黄守兰的执着不禁令左邻右舍感到不解,都说她是最固执的"傻女人"。

  村民说,她公婆去世后,肖少胜的二哥一家人就搬到镇上去住,为了照看二哥家的旧房子,方便孩子上学,肖少胜一家人住进二哥家的旧房子。黄守兰是讲究人,她自己动手整修荒草丛生院落,收拾残破的家具,将二哥家的屋里屋外打扫地一尘不染、整洁敞亮。10年来,她学会当地的方言,也学会了很多风俗习惯,虽然家里很穷,但她脸上永远洋溢着充满希望的笑容。

  5月31日的白露河畔正值农忙时节,村民们纷纷投身田地之中,整田、插秧、种菜、收割……天空偶尔洒下毛毛细雨,县住建局驻村工作队员在队长兼第一书记王晓松的带领下,早早来到青松农业专业合作社,撸起袖子、挽起裤腿、置身秧田,同这里的插秧队伍一起埋头插秧。

  而在不远处的刘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黄守兰正在蔬菜大棚里干活,小冬晨则形影不离地跟在身旁。"要不是王队长的帮扶,刘总收留我在这里干活,挣点工钱,我家里日子恐怕过不下去了!"望着蔬菜大棚里的生机盎然的蔬菜瓜果,干劲十足的黄守兰感叹道。

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精准施策拔除穷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扶贫同扶智扶志紧密结合,既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需要,更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持续发展的需要。

  年9月,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经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再次摸排走访识别,肖少胜家因病、缺劳力等原因被评定为贫困户。驻村工作队精准定位,专门针对肖少胜的情况进行研究,开了"药方"。

  王晓松主动申请做肖少胜家的帮扶责任人,他决定把扶志和扶智相结合,从根本上转变肖少胜的思想。每天像上下班一样准时到他家中,帮助整理人居环境、拉家常。

  在得知黄守兰一直没有户口,无法办理结婚证,孩子出生后一直在大伯二伯户口名下,导致孩子上学十分困难时,驻村工作队及时向上级汇报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了孩子的户口问题。此外,工作队还主动联系,帮助其小儿子肖冬晨办理大病保险等6道医疗保障线的保障。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心谈心,雪中送炭,工作队终于疏解了积压在肖少胜心中多年的消极情绪,使他渐渐树立脱贫信心,相信自己有改变生活境遇的能力和机会。于是,工作队又联系其参加县里住建系统组织的建筑工匠培训,学到技术的肖少胜外出工地务工,家庭状况明显好转。

  自肖少胜外出务工后,黄守兰和3个孩子成了留守妇女和儿童。为了减轻肖少胜的负担,王晓松介绍她到附近的蔬菜基地务工,靠务工收入补贴日常家用。

说起王晓松的帮扶,除了日常的嘘寒问暖,黄守兰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患难见真情"。特别是年春节前夕,肖冬晨的糖尿病和癫痫病相继复发,肖少胜外出打工联系不上,病情万分危急下,驻村工作队立即和村干部自掏腰包凑足了部分住院费用,救下了病危的小冬晨。肖少胜得知这些情况后,在工地主动给驻村工作队打来电话,激动地说:你们给我的帮助我说也说不完,怎么也感谢不尽,总之让我在绝望中看到希望,我以后一定好好混……"

  如今,每逢王晓松到家走访,小冬晨总是第一时间冲到门口抱住他的救星,把家里最舍不得吃的小零食拿出来,硬塞到王叔叔的手中,

  而黄守兰逢人也乐观地说,自己当初孑然一身来到这里,如今在身陷困境,孤立无援时,是王队长来到了家中,不仅让丈夫重拾战胜困难的信心,也让孩子们有了生活的希望,这个家庭无时无刻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为了让这个特殊的贫困家庭的儿童感受到关爱,5月31日下午,白雀园一小的负责同志带着书包、本子等学习用品来到贫困学生肖鑫钰和肖萍家中走访,了解家庭困难和生活现状,鼓励她们不怕困难,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让黄守兰激动不已,她拉着走访老师的手说:"绝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不管怎样,都会战胜一切困难让孩子好好上学,用文化知识改变命运,现在有这么多人帮扶咱们,坚决不能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掉队。"

特色产业授之以"渔"

"造血"助力老区脱贫

刘畈村的河对岸,就是白雀园镇的商贸集市,省级通道、国道穿境而过,运输便利,土质肥沃,气候适宜。世代刘畈人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以蔬菜种植业为主,蔬菜大棚平均年产达蔬菜90万公斤,年产值为万元,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但由于受气候、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多年来,始终处于简单粗放型发展状态,所建大棚多是农户自留地,生产能力低、经济效益差。传统的竹竿和木头为拱架材料的蔬菜大棚,拱架强度低,抗风雪能力差,易朽烂,每年需要维修和更换,操作管理不太方便,也影响蔬菜瓜果的产销。

  县住建局驻村工作队经过实地察看,同村"两委"决定,集中有志种菜的种植大户刘仕良、刘国银、代能永等5人,成立刘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采取企业自筹与银行贷款相结合的办法筹措项目资金万元,流转田间地头闲置土地约亩,新建高标准蔬菜大棚个。蔬菜基地以"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将促进蔬菜产业壮大,逐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引领带动农户贫困户,特别是留守老人和贫困户积极参与种植,集中组织技术培训,保底回收。

  "没想到现在我收拾完家务,随时能到这里干活,还可以带着孩子。好政策不养懒人,脱贫必须靠自己,我一定要好好干,绝不给政府拖后腿!"村里除黄守兰在家门口的蔬菜基地务工以外,还有今年已69岁的五保老人刘仕记,每年在基地务工六至七个月,像黄守兰一样从事除草、施肥、浇水、搭架、采摘等工作,每天最低可领工资50元,年领工资多元。

"我们赶上了好政策,蔬菜卖得很好!"今年57岁的刘畈种菜好手刘国银在大棚里越老越起劲儿,他因左手残疾,一直留在家乡种植蔬菜,苦于有一身种菜技能但无启动资金,仅限于传统劳作方式,耕种效益低。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同县财政、农办等相关部门沟通,帮助其协调资金,并动员其他种菜大户共流转土地,成立刘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刘国银成立合作社的股东之一,当上老板的他每天守在大棚里,看着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就近就业,自己的产业也逐渐壮大,激动地心情溢于言表。

  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刘仕良,负责合作社的销售,他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整合土地和资金,现在蔬菜基地收益显著提高,年产量各类蔬菜约80万斤,收入约50余万元。"

  王晓松介绍,蔬菜基地以"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将"一村一品"产业再度提升,去年"爱光山加油干奔小康"现场会活动中,我们将杨寨村的特色挂面和特色水果萝卜以展销会的形式宣传,电商线上销售到全县,省内外、国内外。促进蔬菜产业壮大,变"输血"为"造血",使贫困群群众稳定脱贫,实现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目前,以企业带贫方式已优先带动一期8户贫困户脱贫,二期带贫23户贫困户脱贫,届时将整体带动共计31户贫困户脱贫。

  除此之外,该村退伍军人李维林,部队转业回来后,通过驻村工作队的政策宣传,萌生了规模种植稻米的想法。驻村工作队得知其有志种粮,大力支持,不仅联系相关部门帮助其贷款,购买大型农机具,还帮助其流转稻田千余亩,成立了青松农业专业合作社。

  该社第一期流转程畈村民组土地亩,第二期计划流转杨围孜村民组土地亩,全部种植水稻,现已形成规模,按年产稻谷65万公斤,按每公斤平均1.25元计算,年产值为82万元,去除成本年纯收入,亩土地(水田)纯收入40万元,3至4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一座丰碑矗立在红色的的土地上,那时候就在想想,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挨饿住上新房。大手拉小手,城市带农乡,改革开放的成果一起来分享,一处帮一处,一方扶一方,走向富裕的路上合力一起闯……"这首光山干群自创的《共同奔小康》唱响了光山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也唱白鹇鸟翩飞吟唱的白露河畔。

  站在河边,举目北望,便可见香炉山上的丰碑矗立,那是"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上白雀园人民传承革命遗志的不朽历史见证。年,刘邓大军领军南下,克服重重困难,千里跃进大别山,这场解放战争"大转折",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白雀园镇杨寨村刘畈村民组曾留下了刘伯承率领的中原野战军的足迹,从历史深处流淌着的白露河,碧波浩渺,静静抒发着这荡气回肠的红色记忆。

  如今的大别山脚下,"十步之内必有兰芳",那是党徽鲜艳夺目光彩,光山县住建局驻村工作队同村"两委"班子,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勇挑重担,精诚团结,继承和弘扬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大别山革命精神,奋力告别软弱涣散村,带领像黄守兰这样的贫困群众,合力奔向全面小康。

整理:白雀论坛()

编辑:小编(合作)

网址:白雀人之家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chengshizx.com/bcsxc/2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