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丨羌白,曾经的关中三大皮货中心之一

羌白,古时就为秦、晋、豫三省的交通要塞,以城廓之坚固、贸易之繁荣、文化之发达闻名遐迩,素有西北第一镇之称。远在西魏废帝时,羌白就建立了集市贸易。唐开元之前,羌白所制之皮毛(皮袄),以其轻、软、柔、鲜被推为贡品,“誉满全国”。

  为尽速促成了民族大融合的和谐局面,汉光武帝刘秀在亲历众多灾乱后施行“理天下亦欲以柔道治之”的执政理念,“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可见此时内附羌人何其多。时据羌白之地的是羌族首领白纳目希汗,他从汉羌杂居的实际出发,既鼓励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又积极倡导兴办加工产业,很快就使羌白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皮货之乡,商号林立,万贾云集,号称“大荔首镇”,皮毛业极盛。

大荔硝制皮货独具特色

“一货而工商兼需”

各地回族皮货的生产各有不同,19世纪末,甘肃平凉、石咀子、兰州,陕西王阁村、羌白镇,河南孟县以及山东济宁,逐渐成为回族皮毛业的集散场所。陕西泾阳、大荔羌白、礼泉百屯镇成为关中三大皮货中心,大荔所硝制的皮货独具特色,“关中皮货”、“西口货”就是对“同州皮货”的赞誉。

大荔回族由世代相传皮货手艺,泾水、洛水所产之硝,适于硝皮之用,泡熟皮革“较他处所制者逾格轻软,自昔已然,此乃水性关系”。以羌白镇回族皮货业为主的“同州皮货”在清代闻名全国,回族精于硝制皮货,著名的“郭信义”皮庄,“方法系世传,经营此业者已八十余年。”

  据说最盛时,全城有硝皮作坊一百余家。大户有工人余人,全行业工人约在万人左右,相当于当时大荔县总人口的10%。

这一百多家作坊,棋布在城内各个街巷和城周围的南、北婆合,东、西长城,埝城、谷多、荣华、城南、埝头等村庄以及羌白、许庄、户家等地。作坊工人大都是本县城乡闲散劳力,也有韩城、澄城、合阳、蒲城、渭南、临潼等县的手艺人。

  随着原料的生产经营、皮革的加工和售出,成就了皮毛业“一货而工商兼需”,皮货产品远销国外,钱庄也应运而生,大大活跃了地方经济。

同州皮货,做工细腻

  同州皮货从选料、硝制、浸洗到晾晒、裁剪、缝制等一系列工艺,都有一定严格的要求。但“水性关系”却是个独特要素。“大荔之洛水,适于硝皮”、“惟同州硝水泡熟者、则较他处所制者逾格轻、软、柔、鲜”。

  据资料记载和知情者谈,同一张皮,在大荔和甘肃泡制加工,其质量迥然不同。其原因主要是甘肃泡皮用黄河水,大荔用的是碱井水,水质含硝及其它矿物质成分,有利于泡洗皮张。另外,泡洗的添加剂,甘肃用奶,大荔用糜子粉、皂荚和硝。暴晒时,甘肃采用软办法(即将泡制好的皮张用水洒湿拉展就地晾晒),大荔采用硬办法,即将泡制好的皮张,四周拉展钉在晒板上晾晒,皮是展的,毛根自然松散。两相比较,大荔出的皮货显得特别薄、柔、色白、毛根软。

  同时,大荔的传统加工工艺也特别精细,一件皮筒子虽然由好几张皮拼成,但由于在选料、剪裁、缝制等环节上的考究,因而在毛色、毛长、毛绒及弥合缝隙上,根本分辨不出是拼凑的,整件成品如同一张毛皮。

同州皮货大宗是长袍、马褂、旗袍、妇女袄等服饰品,行销全国,远至英国、土耳其,年约百十万张,(长袍每件用皮七张,马褂每件用皮四张)。平、津、沪及长江流域各大城市都列为紧销货。

衰败

  这么好的皮货行业到了民国二十四年()仅剩十几家作坊,随后日渐衰败,以至消亡。其原因既有是出口受阻的挫伤、兵戈战祸的摧残,又有货币管理的影响、厘税苛重,更有自然灾害的打击。抗日战争时期,大荔处于前线边缘,常受日机空袭威胁,无法进行正常生产,有的皮货商号遂被迫西迁甘肃平凉、靖远一带。从此,久负盛名的同州皮货行业便销声匿迹了。

大荔大荔∣讲述大荔人,

自己的故事!

欢迎投稿:

qq.







































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怎样能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chengshizx.com/bcsxc/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