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
——岳云、孟郊
在承诺和实践中,来到了第四个年头,生活其实就是许下一个个承诺并实践,人们称之为目标或者理想,而之于我就像是,一个不心急的少年,时时“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大一的总结写了两万字,大二的三万字,大三的四万字,像是在追求字数的膨胀,然而我的大学就是一个二次函数,开始的无知,厚积的中间,沉淀的是这个末尾的时光。
“鲜衣怒马少年时”,这是岳云诗中的少年,意气风发。“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诗中的考取功名的欢乐,跨马疾驰,阅遍繁花。如果说前几年的总结写得矫情了一些,那么这一篇希望有些风范,于是这也成了题记应该有的风范。
喜欢循规蹈矩,但不喜欢墨守成规,喜欢继承传统,更喜欢发扬新意。我不信世间的忏悔录都像卢梭那样极致,“我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我希望我的总结,都饱含有自己的色彩。
絮叨着交待了这么多,正篇的慢慢就来。
[学习篇]
“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学习——以更换学习内容作为你的休息。”
——大仲马
最近在给侄女补习高中数学,有时候公式的繁多和思维的跳跃让她疲于应付,于是我就会说,数学东西太多一时难以接受,你可以做点语文啊英语啊休息一下。这个有趣的说法也曾伴随了我的学生时代,当时觉得老师只是说了一句不讲道理的励志话语,然而看到《大仲马传》中大仲马说到了这句,似乎给这个说法来了一个高端的论据。一个成长在小山村的私生子,知识不多,怎样在他的时代创建了他的通俗小说王国。他的才气、他的勤奋,使他在那个时代成为与雨果并驾齐驱的人物。
犹记得每次总结的头篇总是这部分,而这部分也一直有这“学不可以已”、“学海无涯”的自我教诲,未知的世界如此广阔,身在大学之中,学习本应是一种常态。按照惯例,还是要写完这学年最后的几门课的感受,之前几次的总结被学弟学妹们当做选课参考,更有人说是一次学年评教,哈哈,我不知这是否妥当,我选课全凭兴趣,对老师的辛勤付出满怀感恩,谈不上选的课都是水课或者超深刻的课,所以这次,就多写对于课程这个学问的心理感受吧。
《古兰经》与伊斯兰文明A
自我完成最后一次作业之后,我在朋友圈写了这样一段话:终于写完了“古兰经与伊斯兰文明”课程的最后一篇文章。这文章不长,但却是我第一次没有完全依赖文献而专注书籍的产出。宗教对话的问题太庞大,我的观点大概也太浅窄,然而一整天静心阅读葛兰和其他人,涤荡心灵。我一直在想,对于宗教学,你是不是只有信仰其中一种才会学好其中一种。其实,因为这门课,我作为门外汉,出于好奇而探看,了解、理解的过程本身已经很珍贵很满足。最后,想分享的一句话是:“各种形式的无穷概念都将我们称为人类,但愿我们能够在自身当中找到超越自我并创造一个宽容、尊重和怜悯世界的能力。”
宏观财政政策分析A-
这是选修的王老师的第三门课程了,一样的风格,一样的要求自主学习和探求。灵活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不严格的考核,之所以成绩上有个小尾巴,我自承认是自己学习这么课程的态度比不上王老师的前两门。探讨了车市、房市、股市的一些问题,更用调研和交易的实战形式极大地锻炼着我们的能力。王老师一直都是那种循循善诱的老师,对待学术也是一丝不苟,他门下的念姐也是榜样一样的朋辈。有趣的是,加了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