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古城地处太行山西麓,历为晋东门户,军事要隘,方志中称之为“山川葱郁,风俗敦厐,钟山虎踞之墉,雪夜鹅池之险”。春秋时期为白狄仇犹古都。秦汉后为原仇城。隋置原仇县,旋改盂县。唐置信童府驻府兵。金元之际一度置盂州。明代在县境修筑长城,又拓筑盂县城。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今天的盂县已是一座现代化的旅游城市,而不变的是它雄伟的关山和醇厚的文化。
清·光绪《盂县县志·县城图》
一、春秋白狄仇犹古国
近五十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盂县的西烟镇、秀水镇、梁家寨乡等地发现了众多的东周文化遗址。这些遗址与历史文献可相印证,向我们昭示春秋时期白狄仇犹古国在这一带生活的足迹。
据《左传》等古籍记载,春秋时期的白狄主要活动在今晋东北、河北西北部。其支属有鲜虞、肥、鼓、仇犹等小国,大多分布在太行山两麓。其中的仇犹就居处在今天的盂县境内。
盂县城内残留的部分城墙
仇犹在文献中又作仇由、仇繇、仇首等。春秋末,晋国各卿势力积极向北方拓展领土,先后灭肥,灭鼓。接着弱小的仇犹就成为晋卿智伯觊觎的下一个目标。仇犹之所以能亡于肥、鼓之后,不是因为它国力强盛,而是其地处太行山西麓,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晋军行履艰难,很难一举攻克。后来智伯得知仇犹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于是想出一条妙计。他通过使者向仇犹国君报称,晋国将以豪华车驾载一口大钟赠送给仇犹国君,以表达友好睦邻之忱。这位贪图小利的国君果然欢喜,立即动用大量人力去阔建道路,以方便晋国大车的通行和迎接礼物的到来。这时仇犹臣子赤章蔓枝(又作“赤草曼枝”)提醒国君:“智伯贪而无信,欲图伐我而无路,当礼物送到,晋国军队也一定随之而来。”仇犹国君不听忠告,执意修路迎候晋国的礼物。赤章蔓枝叹而逃往齐国,他刚到齐国就听到智伯攻陷仇犹的消息。
水神山烈女祠贞洁松
仇犹亡国的历史教训很多文献都有过记载总结。
《史记·樗里子甘茂传》:“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以兵,仇犹遂亡。何则?无备故也。”
《战国策·西周策》:“昔智伯欲伐仇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仇由卒亡,无备故也。”
《吕氏春秋·权勋》:“中山之国有仇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仇繇之君将斩岸湮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诗云:惟则定国。我胡则以得是于智伯?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又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而仇繇亡。欲钟之心胜也,欲钟之心胜则安仇繇之说塞矣。凡听说,所胜不可不审也,故太上先胜。”
《淮南子·精神训》:“夫仇由贪大钟之赂而亡其国。”
《韩非子·说林下》:“知伯将伐仇由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除道将内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以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日而仇由亡矣。”
类似的记载在其他古籍中也多有出现。两千多年来,仇犹国君的故事成为历史上的著名典故广泛流传,它给人以思考,给人以警示,给人以思想上的营养,其意义也远远超出了故事的本身。
盂县作为仇犹故都,有众多的文化遗迹和民间传说留在了山川大地上。现在盂县县城北部的古城坪就是春秋时期的仇犹古城遗址,近年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建了金龙大街。大街北侧残留部分古城墙基址。城北三公里处的高神山本名仇犹山,因是县城主山,上建仇犹国君的神庙,故俗称今名。县东还有仇犹国君墓等古迹。《嘉庆一统志》:“仇犹故城在盂县东北半里,即古仇犹国都也。”明万历《太原府志·山川》:“仇犹山在盂县北七里。春秋智伯伐仇犹,国君既灭,后人在此立庙。”
水神山烈女祠
盂县民俗信仰中还给我们留下了仇犹妃子的美好形象。盂县城外的香河,原名腥河,古称仇犹水,相传仇犹妃子在亡国后殉节于此。据光绪《盂县志·山水》:“香河:由福神山东流入县,汇温泉峡。相传仇犹妃殉节于此。旧名腥河。”元代诗人陈颢曾作《过仇犹有感》:“凿道曾迎智伯钟,雄藩从此霸图空。孤臣雪涕随流水,双鹤闲谭话故宫。”诗中的“流水”即指仇犹水;“故宫”即指仇犹城遗址。
还应一提的是盂县名胜水神山,山中有烈女祠,也称圣母祠。民间俗传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之女柴花公主在此殉节云云。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质疑道:“县于五代末属北汉,《志》谓世宗之女栖此,叩地获泉,殊无稽。”千百年来,我国各地的崇仰的水神均为女性形象,其文化源于上古先民对山水的崇拜和“水为阴物,母为阴神”传统观念。而且在历代的祭祀过程中还赋予女神很多民间故事。烈女柴花公主的形象也非空穴来风,其原型仍然是仇犹王妃殉节故事的演变。
水神山烈女祠圣母殿内的壁画
二、盂县城市建设
盂县的城市建设始于春秋时期的仇犹古城,后称为原仇城。这座古城旧址在今盂县县城的东北方向,光绪《盂县志》记载:“仇犹城在县治东里许。古仇犹国都。周遭九里,遗址尚在。”
隋开皇十六年(年)始置原仇县。大业二年(年)改名盂县。方志记载,新置原仇县后,县城“始定今治”并开始营建。县城建在香河与秀水河之间的高地上,城墙高耸,河流环绕,金城汤池,自成天然。经过唐、宋、金、元历代建设,到元至正二十四年(年),“城周长约三里一分强。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城门三座,东曰拱辰门;南曰南薰门,有月城;西曰镇远门。
盂县城镇远门
明代“土木之变”后,瓦剌不断入侵山西,明军只能消极防御。山西各地逐步出现大兴土木,修筑城池,积极备战的景况。嘉靖二十一年(年),盂县令董希孟重修县城,加高城墙,深浚城壕。同时,东关绅民为保护自身安全,推举绅士张淑名出面组织,与官方合力修筑东关外城。东关外城西与县城相连,共同形成内城和外城相互依靠,东西相应的格局。两城周长合为“五里四分而弱”。新建的外城共开四门,东开两门,曰朝天门(万历间改名来远门)、拱翠门;南曰凝秀门(万历间改名迎薰门);西北曰边陲门(万历间改名镇远门)。
万历三十四年(1年),盂县令蔡可行复修内城、外城,大部城门重新命名。内城东门拱辰门改迎晖门;南门南薰门改拱阳门;西门镇远门改永顺门。
清康熙二十二年(年),因地震城墙塌毁多处,次年盂县令孔兴范主持补修。雍正七年(年),盂县令阎煊再行修葺,工费颇巨。咸丰四年(年),盂县令康孔昭捐资修城,“并东、西、南三门、谯楼一举而新之”。
盂县芝角村王珻故居
盂县城建历史上,曾经有过唐代折冲府信童府的建制,这也是值得我们北京哪个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根治白癜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