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城乡春节年味习俗调查
白鸿
康保地处地处内蒙古高原的东南,属阴山穹折带,俗称“坝上高原”,境内先后发现猛犸象化石、野牛化石、新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迹、古代墓葬、西土城遗址、金长城和大量蒙元文化遗址,“张库大道”贯通全境,文化底蕴厚重。长期以来,这里农耕和游牧文化交织,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俗民风。康保也有与中原和其他地区一样的节日,但过法颇为不同,独具本地特色。就说春节吧,在这里被称为大年,从腊八节开始直到二月二,是县内第一大节。每年从腊月八节喝腊八粥、腌腊八蒜开始,杀年猪、做豆腐、办年货、打扫房屋;腊月二十三送灶神,接着炸麻花、煮年糕、贴年画、买新衣;小年贴春联、贴窗花、接先人、吃饺子;大年初一迎喜神、大拜年;正月初五,送穷土,正月十五观灯会、看社火表演,正月十六游百病等。
春节过去人称春节为三元:岁之元、日之元、时之元。一元复始。“元是开始”。春季为四季之首,一岁之冠,人们十分乐意从此万事如意,大吉大利。所以,在欢度此节中不惜花销。小时候,在农村过年,虽条件不好,但过年能穿新衣、吃饺子,拜年,自由玩耍……在农村过年,真是丰富多彩,回味无穷……
(一)腊八蒜
康保人民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腊八蒜来源“腊八算”,过去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所以穷人和欠债的人过年,多愁眉苦脸,腊八也叫年关,意即年难过。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二)腊八粥
康保俗语“腊七腊八,出门冻死”,在腊八这天,家家户户喝腊八粥,为的就是以防出门被冻坏。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佛教,所以腊八粥也叫“佛粥”,民间也有把腊八粥叫做“防风洲”,据说喝了这粥,可以御寒。
腊祭,古书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腊八粥不仅为僧侣享用,民间更是盛行。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清代最为盛行。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夏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在康保腊八节俗主要是熬煮、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在腊月初七,主妇要将一切准备妥当,并泡制好,腊八天未亮即熬制好,一家人一大早就分食腊八粥,驱灾避邪,祈福吉祥。
(三)杀年猪
在康保每年腊月八刚完,各家各户便急着排队杀年猪,办年货。在康保农村,每过腊八忙碌了一年的农民不管家庭富不富裕,便要吧喂养了一年的年猪杀掉,来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劳。先把烫猪的大铁锅洗涮干净,然后担上五六担水,完了再把门口支的毛边大锅也添满,屠夫和帮忙人到猪圈,把肥头大耳的年猪赶出圈,杀年猪家把盛猪血的盆子老早放在案板下,随着猪一阵撕心裂肺的嚎叫后,殷红的猪血盛满盆子,然后屠趁热拔猪鬃,孩子们则把猪尿脬吹成气球状玩。把猪尿脬包在牛皮纸里使劲的揉,等到猪尿脬揉得很薄了,再插上油笔杆使出吃奶的劲,轮流往大里吹,最后扎紧尿脬口,一个漂亮的“猪(足)”球便成形了。
每家每户杀年猪时,请村里的亲朋好友吃杀猪菜成了康保过春节靓丽的风景。在康保农村每到接近年关杀猪时所吃的炖猪肉和大烩菜。因为,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猪都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杀猪菜”,一盘大炕,一桌亲友,一锅大肉,一壶烧酒,大伙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好不热闹。如今,农村生活富裕了,可这种大伙聚餐吃“杀猪菜”的习俗仍然很盛行。
现在的“杀猪菜”在保持原风味的同时,其做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调料更齐全、口味更鲜美、内容更丰富,几乎把猪身上所有部位都做成不同形状、不同风味的“杀猪菜”。从此,一锅“咕嘟咕嘟”喷香热乎的炖猪肉,成了农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也过上了有滋有味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