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痤疮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210418/8860368.html
通化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蒋杰:
借势“双循环”扬优势、固根基,谋创新、兴业态、促发展凝聚文旅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吉林省通化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高句丽等文化的发源地。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城相融,山水相依。有中国“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之乡”“松花砚之乡”“滑雪之乡”的美誉。
巡礼“十三五”发展成就,谋篇布局“十四五”。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通化趁势而上,奋力迈出追赶超越的坚实步伐,努力实现“十四五”再创造、再突破、再成就。
非凡“十三五”夯实创新根基
回眸五年,通化文化和旅游事业成绩斐然。“十三五”以来,通化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科学定位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向,以文雅民、以旅富民,用文化和旅游创新创造引领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通化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蒋杰表示,“十三五”期间,通化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
5年来,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推进。长白山民俗博物馆、通化市科技文化中心、通化市图书馆建成开放。“悦空间”项目获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通化滑雪示范新城及配套工程旅游服务中心暨滑雪博物馆等10个文化和旅游项目全部完成主体工程。
5年来,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创作排演《回家·宝贝》《白山红雪》等大型精品剧目。《回家·宝贝》荣获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
5年来,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推进。编制完成《通化市旅游优化发展专项规划》《通化市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入选首批15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入围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荣获“最美中国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5年来,文化遗产工作成效显著。承办了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吉林省主场城市活动;自安山城考古遗址公园被评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3处遗址申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奋进“十四五”展现新作为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通化市在推动文化和旅游业上,将全面落实中央和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暨疫情防控专题工作视频会议精神,以“旅游产业振兴行动”为重点,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产业发展,以建设东北东部旅游集聚地为目标,以红色、冰雪、生态旅游为特色,通过全域旅游“聚链”、特色资源“强链”、宣传推广“扩链”,积极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通过壮大康养游,提速冰雪游,培育红色游,发展乡村游,打造红色之旅、康养之都、滑雪之乡,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通化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消费拉动力,为“十四五”吹响新征程嘹亮号角。
展望“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事业谋划站位高远。通化市将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战略定位,着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全面提升通化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软实力。
“我们通过‘四化’举措,为通化市‘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描绘宏伟蓝图。”蒋杰强调,“四化”即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强化文旅消费市场转型升级,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活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力争到“十四五”末,通化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域旅游发展要素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文化遗产传承作用更加凸显。
通化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将借势“双循环”,进一步扬优势、固根基,谋创新、兴业态、促发展,凝聚起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薇语/文通化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白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姜玉琦:
着力构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逐步实现“四市一地”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五年拾级而上,五年砥砺前行。立足新起点,回眸“十三五”,白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跨越性成就,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十四五”已经启航,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盛景可期,白山市将用奋斗把蓝图变成现实,用汗水把愿景变成实景。
“十三五”巡礼预定目标圆满完成
5年持续发力,白山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为总要求,全面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圆满实现了各项预定目标。白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姜玉琦表示,“十三五”期间,旅游产业效益持续倍增,全市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其中,年—年,全市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年平均增长8.26%;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年平均增长11.8%。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由“十二五”的余人达到现在的3万人。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增加4.3元。白山市旅游业已成为“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
5年内,白山市重点建设项目26个,总投资亿元,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其中,鲁能漫江生态旅游项目“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36亿元。打造了两大旅游节事品牌,自年开始举办了四届“白山之夏”文化旅游节和“白山之冬”冰雪旅游节,打造了夏季“休闲、避暑、度假”,冬季“嬉冰雪、浴温泉、赏雾凇、过大年”的旅游品牌,实现了节庆模式的创新和办节理念的突破,初步走出了一条市场化、专业化办节的新路子。4年累计举办系列活动余项,服务本地群众超百万人次。
在家门口邂逅“诗与远方”是很多市民的期盼。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群艺馆)7座、图书馆6座、乡镇综合文化站49个、农村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多个。年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超百场次、中小型文化活动近千场次,累计服务群众达万人次。打造出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原创音乐会、惠民大舞台、农民村晚、乡镇春晚等多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这5年,白山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框架基本形成。
阔步新征程向“四市一地”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迈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好第一步”对白山市文化和旅游工作意义重大。“年,我们将狠抓资源整合、突出产业融合、推进项目聚合、实现品牌集合,实现白山文化和旅游产业新发展、新作为。”姜玉琦表示,今年白山市将继续推进文体中心、四季冰雪乐园、白山大剧院三个市直重点项目建设。紧紧围绕“一谷一城”建设,以鸭绿江边境风情旅游带和老岭山脉生态穿越两大项目群为突破口,系统整合白山避暑、冰雪、康养、红色、民俗、国际等优质元素,整体规划项目布局,统筹推进项目建设、统一品牌形象、统一公共服务。持续举办“白山之夏”文化旅游季和“白山之冬”冰雪旅游季系列活动,全力打造“休闲、避暑、度假”和“嬉冰雪、浴温泉、赏雾凇、过大年”旅游活动品牌,逐步提高“山水画卷,生态白山”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十四五”期间,白山市将立足东北亚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引领区的总体定位,着力构建“两核·两带·四环”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聚焦实现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旅游市场推广和节事活动的品牌效益,游客对旅游市场秩序的满意度显著提升,逐步实现把白山市打造成为避暑旅游大市、冰雪旅游强市、康养旅游名市、红色旅游示范市和东北亚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四市一地”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我们坚信,在白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密切协作与全力推动下,白山市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一定会稳步实施、逐步实现,我们也将呈现给广大海内外游客一个绿色有机的康养谷,一座活力四射的旅游城!”姜玉琦满怀信心地说。(雪芙/文白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松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刚:
秉初心、凝使命,着力打造北方生态旅游名城,全力谱写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吉林省松原市位于松嫩平原南端,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素有“粮仓、林海、肉库、鱼乡”之美誉。习近平总书记在松原市查干湖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
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接力“十三五”,松原市秉初心、担使命,推进文旅资源整合、文旅产业融合、灵魂载体契合,生态旅游得到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指标连年递增;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跑好“十四五”,松原市将用担当为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描绘一幅绝美画卷。
落音“十三五”,以改革创新凝聚合力、激发活力
“诗与远方”牵手带来发展新机遇,回眸5年,松原市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融合发展,形成叠加新优势,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松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刚表示,“十三五”时期,“一心一核、两带三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成果初显,松原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31.61%。
5年来,松原市不断擦亮生态旅游招牌,举办了19届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春捺钵、夏赏荷、秋观鸟、冬渔猎”品牌形象深入人心。随着查干湖景区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以景区提质升级、生态小镇建设为代表的31个文化和旅游项目谋划落地,实现投资43.98亿元。
5年来,松原市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新突破。享有“天下第一团”美誉的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被评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铁血女真》等作品先后斩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松原市累计投入1.2亿元,构建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科技化、社会化。
5年来,松原市文物传承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共登录可移动文物件(套),不可移动文物处,编制出台市本级《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填补了松原市文物保护政策空白。
定调“十四五”,“升温”旅游产业、“加温”旅游经济
站高望远找准新起点,踏响再谋新篇“脚步声”。李刚说:“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将更加扎实地培育好生态旅游这一主导产业,‘升温’旅游产业、‘加温’旅游经济,发挥第一优势,拉动全市服务业复苏,实现消费回补。”“十四五”期间,松原市将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抢抓机遇,谋划以贴近生活、贴近地域、贴近发展的文化和旅游项目76个;争创品牌,大力丰富赛事体验游、亲水游、乡村游、研学游、自驾游等产品供给,聚人气;多渠道赋予景点“文化灵魂”、包装“网红景点”,打造旅游新卖点,融合理论教育、乡风民俗、红色资源等,培育旅游新业态。
聚焦全域旅游,抓高质量产品供给。松原市以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系统化、机制化、清单化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在查干湖5A创建成功基础上,提质增量全市A级景区,加强冰雪避暑、红色康养、民俗研学等新业态产品供给,谋划新增山地骑行、文化演艺、低空观光等体验性和互动性项目,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聚焦冰雪产业,抓扩大需求基数。松原市用好市域冰上运动场地,查干湖、松花江自然水域优势,坚定培育冰雪人口。围绕冬捕渔歌,着重在“老歌新唱”上下功夫,出新意、提品质、聚人气。以市场需求牵引产业供给,统筹市县,探索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路径,擎起“西冰”战略布局。
聚焦“一江两岸”,抓多领域融合发展。松原市以打造滨江康养带为契机,系统整合林地、心学、水域、民俗、非遗、生态等优质资源,通过推介宣传、招商引资方式谋划引进游船公司、打造江畔烟火秀、编排水幕表演、培植温泉基地等装点“一江两岸”、发展康养产业。
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助力“双循环”格局,擘画新蓝图。李刚强调:“‘十四五’时期,松原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围绕全市建设东北西部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目标,供给端、需求端双侧发力,挖掘文化强市潜力,积聚旅游业发展动力,释放‘西冰’重要节点活力,着力打造北方生态旅游名城,全力谱写文化和旅游质量发展新篇章。”(苏尚/文松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白城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加:
打造吉林西部生态文旅城市、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东北亚文化旅游节点城市
“十三五”规划收官,白城市文化繁荣与旅游兴旺齐头并进,完善基础与提档升级同频共振;“十四五”规划开启,白城市文旅人自信提笔,在前进的时代浪潮中挥毫,勾勒美好蓝图,并为将蓝图变为现实而努力奋斗。
稳中求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紧握笃实这支笔,写好“十三五”答卷;调动每一颗子,下好文化和旅游发展这盘棋。5年来,白城市文化和旅游事业稳中求进,创新发展,成效显著,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深度融合、跨越式发展,积极融入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
白城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加表示,“十三五”期间,白城市打造了“歌舞鹤乡·放飞梦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推出了“湿地鹤乡·生态白城”特色旅游品牌,设计了“吉林西部大环线”等29条精品线路,举办了汽车房车赛、马拉松等节事活动,构建了立体旅游交通网,将白城市建设成为辐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地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白城市多业并举,在多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文化工作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日趋完善。目前,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1家、文化馆5家、图书馆6家、博物馆6家、美术馆1家;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丰富多彩,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艺术创作演出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旅游工作上,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向好,年度较年度相比,旅游人数由.31万人次上升至万人次,旅游收入由60.26亿元上升至95.46亿元。年,白城市接待游客达.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6.73亿元。旅游规划编制日益丰富完善,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西部大环线”初步成形,旅游设施项目提档升级。围绕“湿地鹤乡·生态白城”特色旅游品牌,组织系列活动,增加白城旅游吸引力、知名度和影响力。航线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旅游交通网更加完善。
此外,在综合执法工作以及安全生产方面也取得喜人成绩。
继往开来将生态旅游发展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马加表示,白城市将主要抓好《“一线十五点”旅游规划》编制、环线节点建设提升、项目落地落实、品牌活动开展、宣传推介营销五项重点工作,重点推进嫩江湾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红色文化产业园建设,通过“以活动创品牌,以品牌聚人气”的形式,推动白城市文化和旅游业取得新发展与新作为。同时积极做好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工作。
对于“十四五”的长远规划,马加表示,白城市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深度规划,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构建“西部大环线”,做好向海、莫莫格、嫩江湾等旅游品牌,规划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好景区(点),嵌入文化、康养、电商、民宿等元素,擦亮生态游、军事游等“金名片”。“做到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打造吉林西部生态文旅城市、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东北亚文化旅游节点城市,让全国人民‘知道白城、了解白城、向往白城、走进白城’。”
“十四五”期间,白城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将重点推进八项工作,书写文化和旅游新篇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旅游经营单位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率和旅游率。开展特色品牌活动,围绕“歌舞鹤乡·放飞梦想”“快乐运动·幸福鹤乡”“湿地鹤乡·生态白城”三大特色品牌开展系列活动。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推出旅游产品,推动景区升级,促进航线开发,争取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快速融合发展。繁荣文艺创作演出,推动“文化下基层”“文艺进万家”“文化进校园”“文化进军营”等文艺创作演出工程。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物立法工作,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建设。同时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做好党建工作以及完成各项任务。(叶梓/文白城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相关阅读1.“十四五”旅游怎么干?吉林三地这样谋篇布局编辑:宋雨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