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年2月,刘雪松由省委编办选派到大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四年来,刘雪松为百姓办实事好事多件,协调扶贫资金余万元,让大岭村的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他主导的玫瑰花产业项目红红火火,让村里人尝到了甜头,心里也有了盼头。白城市洮北区平台镇大岭村,这里地处吉林与内蒙古的交界,位置偏远且土地贫瘠。曾经的大岭村是省级贫困村,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全村户常住居民,在精准识别前,贫困户是72户。这里土地碱性大,水源深,村民喝的水浑浊不堪,对外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遇到阴雨天出行非常困难,脱贫好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通往大岭村的路都是这样的柏油路。回忆起最初想法,刘雪松介绍,年大岭村作为省级贫困村第一批申请了扶贫产业项目开展大棚种植,成立了大岭村种植合作社。起初的大棚种植以日常果蔬为主,通过一年多的经营,产业收益率低。“以前大棚里种点小菜和树莓什么的,但产量有限,而且这里路途偏远,那些收菜的车来一趟,都不够油钱,所以收益甚微,于是我们就一起琢磨着种玫瑰。”刘雪松告诉记者,最初当地的玫瑰花都是从南方空运过来的,成本高价格贵,他们就想能不能利用种菜的大棚种植玫瑰,他们找到市里的相关公司谈协议,通过技术培训后,终于成功转型开始种植玫瑰。“我们现在种的这个玫瑰的品种叫做‘卡罗拉’,是玫瑰品种里最畅销的,这种玫瑰喜高温,水还不能大,收成还好,植株能活8年,非常适合咱这地方的种植条件。”而在销路方面,刘雪松坦言,有协议公司回收,有朋友圈、微商等网络销售渠道等,销路这方面还是不错的。玫瑰种植大棚里的盛景。就这样,为更好地发挥扶贫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动能力,大岭村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种植模式,通过外出学习、引进技术、合作经营和订单销售等模式,打开了新的扶贫产业之门。年,大岭村成功转型种植玫瑰,7栋大棚的玫瑰喜获丰收,至年,产量已达到一批次可产玫瑰4万支,每年可出7至8批次。在刘雪松的带领下,大岭村打通了白城至长春的销售渠道,并通过自媒体平台,结合线下实体需求,将线上线下完美地融为一体。村里经济好了,多年的贫困户们也有了“活钱”,在曾经的贫困户刘忠臣家里,以前的泥草房变成了如今宽敞明亮的瓦房,刘忠臣对刘雪松这个扶贫书记赞不绝口:“以前我们两口人,身体都不好,尤其是我老伴常年卧病在床,年刘书记来了,扶贫到我家,帮我找门路挣钱,现在我家收入上来了,村里的光伏项目我们能分到元,庭院种植也能有元收入,我在玫瑰大棚里帮忙每天还给发元,年底还有分红,别的不说,村里这道路、这路灯、这……变化太大了。”(刘忠臣(左二)向记者讲述脱贫经历和自己的病情。)要说生活变化最大的,就属大岭村的金志国了。据刘雪松介绍,金志国是大岭村的“五保户”,他虽下肢残疾,但吃苦耐劳,而且人也特别积极乐观,为帮助他脱贫,村集体将9个大棚中的2个承包给他,如今他已经通过自己的劳动,早已成为了村里的“万元户”。(金志国(中)与记者在田边讲述脱贫致富过程,喜形于色。)“这我不装假,从年开始承包大棚,的确挣到钱了,如今收入得说翻了好几倍。”金志国告诉记者,原先他是靠拆卸废旧汽车维持生计,自从开始承包大棚,生活总算是走上了正轨。他所种植的“雪寒韭菜”不仅效益好,对于他来说也比较适合,“这个韭菜,本钱小效益还高,对于我来说也比较好伺候,去年我就靠它收入了3万元。”回忆起当初刘雪松说:“当初我就问他,如果让你承包两个大棚,你能不能干,他毫不犹豫地说——能!结果他真的干得很好,他要强的劲儿,一直让我很佩服!”几年来,刘雪松驻村帮扶,在扶贫济困、水利维修、饮水安全、交通修缮、电网改造、文化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贫困户安全住房率、安全饮水达标率、贫困人口义务教育覆盖率等均达到%。如今的大岭村有了路灯,有了文化活动室,有了可以乘凉和健身的文化广场,户村民住上了新建房,安全饮水改造进村入户,新建的围墙、边沟和村道绿化让村貌焕然一新,村内实现了路面硬化,对外一条新建村路已建成,全村保洁外包,玫瑰花产业项目逐步发挥效益,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刘雪松用实干为小小村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大岭村被评选为全省乡村振兴千村示范村,被白城市洮北区委宣传部评为文明村屯称号。现在,刘雪松要进一步打造玫瑰花产业链,将其作为大岭村扶贫产业发展的拳头项目,打造大岭玫瑰品牌效应,并利用大岭村的地缘优势,推广乡村观光游,发展游客采摘,进一步拓宽玫瑰销售新渠道,让大岭村这支“乡村玫瑰”长久绽放,走出特色农村发展的新道路。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政董博文赵博摄编辑:赵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