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域来域美之
回族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穆斯林的主体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而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里有小口”,取该字意在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而且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口舌承认,心里诚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所以从文字的演化上讲,回族的“回”在意思上其范围缩小了。
文化篇
民族起源
与其他民族不同,回族是因信奉伊斯兰教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不像其他民族之间那样在着血缘基因上的区别。唐宋时期,我国就有了回回之称。但回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却是从元明时候才开始的。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之后,把大批的中亚细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移民到了中国,这些人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他们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在农、工、商、学、兵等各阶层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力量。他们不仅在经济、政治上,而且在学术上都有了立足的基础和自下而上的条件,这就是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他们虽然社会地位、职业身份、成就影响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伊斯兰教徒。
开斋节(大尔德)
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回族穆斯林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斋月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开斋节需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古尔邦节(小尔德)
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古尔邦节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圣纪节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民把圣纪节这一天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不亦乐乎。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有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好,地方也宽敞,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饭菜,大家欢欢喜喜,一起进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对于节前散了“乜贴”,捐散了东西,而没来进餐的,要托亲友、邻居给带一份“油香”去品尝。
歌舞篇
都说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生下来会跑就会跳舞,当然回族也不会例外,在我国的歌舞艺术上,回族代表性的舞蹈主要有民间的“花儿”、宴席曲、拜舞、口弦舞、八大棍等舞蹈,下面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民间“花儿”
大都以歌颂爱情为主要内容。在自娱性不特定的场合中,一般由单人或男女合舞为表演形式,舞蹈较为欢快奔放。
“宴席曲”
多是男子对舞,是一种边歌边舞的形式。它的特点是有较浓厚的武术风格,动作粗犷、剽悍,潇洒大方。
《念舞》
也就是“拜舞”,一般以男性为多,也有女性舞的,一般表现在“主麻”日集体“圣纪”中,动作朴实,舒展大方。在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中常可见到,有较为统一的队形。
语言篇
经堂语
经堂语是可以说是回族的一种语言!因为他包含了民族语言的两个基本元素,其一,说着自己民族的事情,其二,凸显民族精神。回族人的文化属性毋庸置疑是伊斯兰,而回族阿訇们承担起了领袖及导师的作用,在演讲中,夹杂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又用汉语借此来表述民族观点,通过每个星期五的演讲,这种古老的民族创制语言延续发展了下来!解放初期,曾有学者论证过这种语言作为一种独立语言的真实价值和意义,但是因为这种语言是有局限性的,人民大众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也不现实,所以就被搁置下来!近几年,随着学者对经堂语的抢救性保护及完善,很有可能使这种古老的回族语言传承并发展成为实用的语言。这需要回回民族自己进行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小儿锦
小儿锦是回族独立创造的通用语文字!由于在小儿锦中夹杂了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使得小儿锦又在某一方面来说属于回族的经堂语和生活用语都包涵的语言形式。说成是一种语言并不为过。小儿锦的基础字母是以“古兰经”字母为基础的,回族人分散在祖国各地又根据自己所处的语言区创制了4个独有字母!在中亚的回族(东干族)传承了这种语言文字并发展成为中亚回族母语,后在苏联时期用“斯拉夫”字母进行拼读,目前仍在使用。属于世界语言支系的一支。
美食篇
回族作为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在饮食上其实很受限制,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这也促使回族人创建了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饮食。
九碗三行子
“九碗三行子”是回族正宗的宴席,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要把九只碗菜摆成每边三豌的正方形.这样无论从南北或东西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名‘九碗三行”。这种宴席不仅摆法有讲究,而且上菜时.也有一定的规范程序。而回族谚语也说出了“九碗三行子”的特点——“九碗三行子,吃了跑趟子。”而九碗三行子同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只是一道简单的菜肴,如果取掉中间的水菜,再仔细看就是一个回族的“回”字,九在回族人的心目中,是个吉利的数字,当平整的丈盘里盛着九碗三行子端上来时,其实已涵盖了人们最朴素的祈愿:天下太平,这样,菜肴中的文化味道也就随着菜的香气飘过来了。
粉汤
粉汤是回族人喜爱的风味小吃。每逢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家家户户都要烹制粉汤,恭敬贵客和亲友们到来。回族姑娘在出嫁之前,要在娘家接受烹制粉汤的训练,因而回族主妇几乎没有不会做粉汤的。如果谁家主妇的粉汤做得好,那可是倍感光耀自豪,并受大家推崇称道的事情。如果时逢喜庆佳节,你到回族群众家去做客,好客的主人一定会给你端上一碗酸辣味浓、香喷喷的粉汤。在放一盘色泽金黄油亮的油香,使您永生难忘。
油香
油香俗称油饼,是回族人民的传统食品,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回族人不称之为炸,一般说下油香或者激油香)油香,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要相互赠送,有的家里过节纪念亡人,有了红白喜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
油塔子
顾名思义,油塔子形状似塔,是回族人发明的的面油食品]。一般做早点配合粉汤吃。塔子:色白油亮,面薄似纸,层次很多,油多而不腻,香软而不沾,老少皆宜。而油塔子的制作不很简单,需要一定的技艺。
三炮台
回族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因盛水的盖碗由托盘、喇叭口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盖碗或三炮台。盖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等。用滚开水沏成。给客人上茶,要在吃饭前。倒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冲开水加盖,双手捧送,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而耐泡也是三炮台茶的一个重要特点,一边啜饮,一边不断添加开水,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直到糖尽茶淡为止。回族同胞认为,三炮台茶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具有明目、益思,清香爽口,使人神清气爽的作用。
风景篇
清真寺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族来说是绝对的圣地,是穆斯林进行礼拜、授课、宣教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宁夏回族自治区肩负着回族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发扬,这里有许多独具回族风情的银川旅游景点,包括中华回乡文化园、清真寺庙、中阿之轴等许多被赋予了伊斯兰文化的建筑景区。同时,这些有着浓郁的回乡风情建筑都是来宁夏的游客们必去的宁夏旅游胜地。
沙坡头
宁、蒙、甘三省(区)的交接点,黄河第一入川口,是欧亚大通道,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南靠山峦叠嶂、巍峨雄奇的祁连山余脉香山,北连沙峰林立、绵延万里的腾格里大沙漠,中间被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横穿而过,在沙与河之间,是一片郁郁葱葱、滴翠流红的古朴园林———童家园子。沙与河这对本不相融的矛盾体,在港中旅(宁夏)沙坡头却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撮合在了一起,沙堤高耸,河水奔流,沙为河骨,河为沙魂,相依相偎,和谐共处,沙、山、河、园交相荟萃,似抒情诗,如风情画。而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有总长米、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索”--沙坡头黄河滑索,有黄河文化的代表一一古老水车,有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有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可以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车沙海冲浪,咫尺之间可以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观。黄河南岸是一块三面环沙,一面靠山的“U”半岛,这里地形优越,景观奇特,民俗淳朴,资源丰富,可以在演绎中心观看具有异域风情的、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可以住宿黄河塞上人家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睡农家炕、享农家乐;滨河浴场可以体验母亲河的沐浴,秦代长城和陶窑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不朽的遗址。
中华回乡文化园
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大寺北侧,紧临京藏高速公路永宁出口处,依托古老的纳家户清真大寺和回族风情浓郁的纳家户村所建,是一处以文化为产业、以旅游为载体的民办公助的文化产业实体。发掘、抢救、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展现地域文化旅游特色,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好交往,创建新时代的文明,“华夏永宁纳福千家万户,朔方久安集贤五湖四海”,是文化园人所秉承的办园宗旨。而《梦回·一千零一夜》也是中华回乡文化园倾力打造全球首部以丝绸之路为背景,融丝路文明为一体,汇东方多国文化艺术的全景超观感体验式大型情境演出。
同心清真大寺
是宁夏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同心清真大寺也是著名的革命文物,同心清真大寺巳被自治区列为全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心清真大寺还有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年工农红军西征时,曾在这里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实现了我国回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回民自治。礼拜大殿是寺的核心建筑,很多宗教活动就在此进行。而前后大殿的八根擎柱上原挂有四副抱匾,现存的只有一联,其余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服饰篇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盖头
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掩起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回族在戴盖头前,有的将头发盘在头顶,有的留把把头,将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尔后再戴盖头。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
礼拜帽
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
准白
阿拉伯语音译,意即“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准白一般选用黑、白、灰等颜色的棉布、化纤料或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其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领子一般都是制服领口。回族男子还喜欢穿白衬衫、白高筒布袜、白布大裆宽松裤等。
婚礼篇
婚礼
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如娶妻,要经过请媒人提亲,送礼,写婚书,择吉日成婚等程序。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会选择星期五为婚期,因为这一天按照回族的习惯中是认为吉利的日子。而回族规定斋月期间不得举行婚礼。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回族青年男女,经过各种场合的互相接触和了解,认为对方是自己的心上人,那么小伙子就会把真情坦率地告知双亲,接着便请求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介绍人往姑娘家求亲。如果双方对这门亲事都满意,下一步便是抉择吉日举行订婚仪式。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回族在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融合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这的确是一个有趣又很有个性的民族。那么,你的身边是否也有一个这样的回族朋友呢?
图文
少数民族学生服务部
美编
何睿
责编
庄英英、何委玥
校对
郭静、张柯宇、李瀚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