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白城middot我的家千年古

这里,不断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早在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洮南,在明朝时属于奴儿干都司泰宁卫,境内四家子古城,曾是辽上京道泰州和德昌节度使、金北京路泰州、元开元路泰宁府、明泰宁卫的治所,清初属于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领地。

洮南坐落于大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科尔沁草原洮儿河南岸。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而且曾是东北边陲的一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府道”的美誉。

金朝延续辽制,保存泰州建制并设立东北路招讨司,管辖金安、长春二县。泰州在宋朝年间兴起、元朝鼎盛、明朝衰败。元初泰州城为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宗王乃颜封地,元世祖时将泰州城改为泰宁路,隶属元朝辽阳行省,元朝中期功臣辽王、泰宁王先后在此驻扎,拱卫元室。

明朝建立后,收复辽东,在原泰州城设立泰宁卫,安置归顺明朝的蒙古部众,军民共治,由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统领,后来泰宁卫骑兵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大功,成祖即位,泰宁卫内迁,原泰州为蒙古科尔沁部奎蒙克塔斯哈喇诸子游牧所占,满洲兴起后该部与努尔哈赤结盟。

年,清朝建立,封布达奇为科尔沁右翼札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王,世袭罔替,管辖今洮南、白城、通榆和内蒙古乌兰浩特部分区域,至清朝后期,郡王王爵承袭十二次至乌泰。

“蒙荒行局”全称“奏办札萨克图蒙荒行局”,清光绪二十八年(年)九月初四日(公历10月5日)设立于东北西部科尔沁草原洮儿河、蛟流河两河的交会处,即双流镇(蒙古语名称“沙吉毛都”)。

清朝建立后,在内蒙古等蒙古族聚居地区实行札萨克制,汉族不得进入蒙古札萨克领地内谋生,以保护蒙古牧民游牧。但自清朝乾隆后期起,关内汉族移民大量迁入蒙古地区,蒙古王公图享地租收入而予以收留,形成了蒙古王公私自放荒拓垦的格局。光绪二十六年(年)沙俄占领东北,使清政府意识到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不足以巩固国防,于是接受钦差大臣宜谷、裕德以及盛京将军增祺的建议,开放蒙古世袭封地,招徕汉族农民领荒,变私放为官放,所得荒价银与蒙旗均分,升科纳粮后地租与蒙旗按比例分成。这项政策顺应了蒙汉民族交流的历史潮流。

蒙荒行局主要经办科尔沁右翼札萨克图郡王旗、科尔沁右翼图什业图亲王旗、科尔沁右翼镇国公旗蒙荒丈放工作,丈放地区在今吉林省洮南市、通榆县、白城市、镇赉县、大安市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兴安盟部分地区。蒙荒行局设置总办、帮办、各部门委员、司事、贴书、吏员合计45人,伊桑阿、张心田、毛祖模等先后出任行局总办、帮办,管理蒙地丈放、蒙旗荒价银支给、协调荒地丈放官府与蒙旗关系、蒙旗之间界务划分、田土斗讼,也负责汉族民事、刑事案件等。

光绪三十年(年),洮南府设立后,行局总办署理洮南府知府事宜。光绪三十二年(年)孙葆瑨到任后停止署知府事宜,专司蒙荒丈放。光绪三十四年,随着蒙荒丈放基本告竣,总办毛祖模呈请裁撤蒙荒行局,嗣后再有蒙荒丈放业务由洮南府负责继续办理。东三省总督批准同意,蒙荒行局正式宣告结束。

蒙荒行局的设置,无论是区域规划管理、蒙汉和谐共建,还是土地放荒拓垦,实施国有民耕,移民实边,都为当地后期的社会发展、农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三年(年),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建制,分设三省十道,在洮南设立洮昌道尹公署,洮南成为奉天省自法库以北、嫩江以南广大区域的政治中心城市;奉军主力部队、奉系军阀一号人物张作霖、二号人物吴俊升先后率部驻扎洮南,镇守着东北西部。多个国家在洮南设立了领事分馆,这里对外开放,经贸繁荣,远近驰名,并且被开辟为国际商埠。这里各种教育门类齐全,文化事业高度发达。

年,洮南作为东北野战军的战略后方,公路、铁路交通发达,辽吉省、辽北省行政公署先后设在洮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阎宝航、朱理治,开国上将、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开国少将、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胡秉权先后都在洮南工作生活过,当年的洮南,不愧为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市。

参考资料:《奉天·洮南府档案史料汇编》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chengshizx.com/bcszy/6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